不行的,而建立根據地,又必須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綱領;在實踐上解決了這個問題的就是井岡山。他非常敬仰毛澤東,決心以朱毛紅軍為榜樣,還想親去井岡山“取經”,弄清革命的性質,分田的辦法等。起義後,他率領紅五軍不畏千難萬險,轉戰數千裡,突破敵人的重重圍追阻截,歷時近5個月,終於實現了上井岡山同朱德、毛澤東會見的願望。
井岡山位於湖南、江西省交界處羅霄山脈中段,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來到這裡,開創了全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逐步開闢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中國革命道路。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留下來的部隊和湘南農軍來到寧岡與毛澤東的部隊會師,建立了工農革命軍(後改稱工農紅軍)第四軍,為中國工農紅軍的第一支骨幹部隊。
朱德、毛澤東獲知彭德懷部隊南進,派何長工和畢佔雲率200餘名戰士下山,到蓮花城北大山中隱蔽等待,迎接紅五軍。11月下旬,紅五軍於蓮花城北九都與前來迎接的紅四軍何、畢率領的部隊會合,兩軍相見,分外喜悅。在何長工帶領下,彭德懷部經三灣、古城到達寧岡縣城,與紅四軍勝利會師。這時,朱德已經下山等候。在寧岡新城的城隍廟紅軍駐地,彭德懷與他久仰的紅軍創始人朱德第一次見面。
彭德懷第一次和毛澤東會見,是在寧岡縣茨坪一家中農的住房裡。彭德懷走進屋內,看到一個身材頎長的人向他伸出手,和自己一模一樣的湘潭口音熱情地說:“你也走到我們這條路上來了!今後我們要在一起戰鬥了!”⑥從說這句話起,便開始了他們之間長達30餘年共同戰鬥的歷史。
毛澤東向初上井岡山的彭德懷仔細講述了他對中國革命道路和前途的看法:為什麼必須建立革命根據地,紅色政權在中國得以存在的獨特原因,中國目前進行的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關係等等。這些問題,恰恰是彭德懷在起義後遇到而又沒有解決的問題。當時紅五軍中有些人對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區別不清,把消滅封建剝削和消滅資本剝削等同視之,在政策上對地主和對資本家也等同視之。彭德懷覺察到這些是錯誤的,但未能從理論上作出說明。毛澤東的一席話,使他頓開茅塞,給他留下終身不忘的印象。
12月11日,廣州起義一週年,在新城召開慶祝兩軍勝利會師大會。毛澤東、朱德在大會上講話,熱情歡迎紅五軍。彭德懷在講話中稱紅四軍是五軍的老大哥,號召五軍指戰員向四軍學習。
大會進行得正熱烈,忽然講臺坍了,隊伍中頓時議論紛紛,有人說這預示不吉利,怎麼剛剛會師就坍了呢?只見朱德軍長微笑著站到臺架上,大聲說,不要緊,臺坍了搭起來再幹嘛!大家聽了一起鼓掌,又恢復了熱烈的情緒。
這個偶然的事故和朱德不怕臺坍的講話對彭德懷影響至深,以後他幾次在鬥爭的最艱危時刻引用這件事和朱德的講話,來鼓舞部屬和自己。“臺坍了,搭起再幹”!成了他的戰鬥銘言。
大會結束後,紅五軍把在萬載籌集的款物,贈送給物資供應更困難的紅四軍。
紅軍兩大主力會師,進一步壯大了井岡山的武裝力量,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大為不安,調動湘贛兩省6個旅,約3萬兵力,以湖南省主席魯滌平為總指揮,何鍵、金漢鼎為副總指揮,分5路向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發動大規模“會剿”,聲稱要把紅軍“一網打盡”,把井岡山“夷為平地”。
湘贛兩省“圍剿”軍隊對井岡山實行了嚴密的封鎖,紅軍的物資供應更陷入極大的困難。時近隆冬,天寒地凍,有的指戰員還穿著單衣草鞋,每人每天3分錢的伙食也不能維持,此時生活之艱難,如紅五軍軍委向湘委的報告所說,是“言之痛心,念之酸鼻”。
1929年1月上旬,紅四軍前委、中共湘贛邊界特委、紅四軍、紅五軍軍委以及中共各縣縣委領導人在寧岡柏露村舉行聯席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彭德懷第一次聽到傳達中共中央的檔案。毛澤東傳達了中國共產黨第六次代表大會的決議案後,對當時存在的亂燒亂殺的盲動主義的危害作了分析,強調對“反水”(指因對亂殺亂燒作法不滿而對我持不合作態度)的群眾持爭取教育態度的重要性。毛澤東的群眾觀點和政策思想給彭德懷以深刻的印象。會議討論了形勢,決定實行“圍魏救趙”的策略,由紅四軍向敵人後方贛南進軍以解井岡山之圍和解決紅四軍的給養問題;還決定將到達井岡山的紅五軍一、三縱隊暫編為紅四軍三十團(習慣上仍稱紅五軍),由彭德懷任紅四軍副軍長兼任三十團團長,滕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