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能說出他的名字,只知當年人們都叫他五十老倌。五十老倌年輕時曾參加過太平軍,常給得華講太平天國的故事:太平軍幫助受苦人平田土,有飯大家吃,男女平等,女人都放了腳,等等。這些故事在得華聽來是那麼新鮮,又那麼叫他高興。
從彭家圍子回望烏石峰,林木蔥籠,高聳人云的峰頂巍立著一座石砌的祠堂。彭得華的童年和烏石峰結下了不解之緣:和小夥伴在山上砍柴,在山腳放牛,在山坳的水塘裡洗澡嬉戲。最令他神往的,則是山頂那座不大卻十分堅固的石祠。祠堂正中端坐著一個威風凜凜的武將——易參政。守祠的阿公講,易參政姓易名華,是元末義軍陳友諒的參政。陳友諒被後來成為明王朝第一個皇帝的朱元璋打敗。易華便帶領一支人馬來到烏石峰,憑險據守,還在附近的青山、白石、營盤和珍珠寨等處,安營紮寨抵抗官兵,打富濟貧,保境安民。多年以後,一個端午節,官兵用美人計騙易華下山,將他殺害。當地百姓趁夜將易華屍體移走,頭輕遠移15裡,體重僅移5裡,分別埋在風景秀麗的珍珠寨和烏石峰。百姓對易華的懷念,衍成動人的神話,說他死後頭飛珍珠寨,身飛烏石峰,鎮守四鄉。四鄉的人便在這裡為他建祠立像,把他當作保佑一方的神靈,四季供祭不絕,易華打富濟貧的故事也在這一帶世代流傳。《明史》中無易華其人,在《湖南省志》中,則有關於烏石易華祠由來的記載。
當人們向易華祠敬奉香火、祈求福祉的時候,少年彭得華卻深深地被易華的打富濟貧所吸引,易華成為他崇拜的物件,他立志要做易華這樣的人。
這個天真的人生最初追求,和降臨在湘潭貧苦百姓身上的一場天災人禍,造成了彭得華走出烏石狹小天地的機緣。
1910年,湖南省連遭蝗災、水患,遍地饑饉。富戶囤糧居奇,饑民被迫起來“吃大戶”、“鬧糶”。省會長沙爆發了搶米風潮,影響及於窮鄉僻壤。1913年,湘潭大旱,塘壩乾涸,田土坼裂。草根、樹皮、觀音土,都成了充飢之物。飢餓點燃了埋在饑民胸中的火種,紛紛起來“鬧糶”。肩負著全家生活重擔、夢想著打富濟貧的彭得華成了饑民“鬧糶”行列中最年輕、最勇敢的一個。
以後,他對這段親身經歷的回顧,可謂湖南近代社會史的珍貴記錄。他憶道:當時豪紳地主為了防止民眾鬧事,辦民團,練團勇,所需費用先是按田賦、人口攤派,後又百貨抽稅,官紳一體,富者益富,農村階級矛盾日益尖銳。一些開明士紳,為了緩和矛盾,主張大戶平價賣谷,按田畝攤派,每畝按平價出賣5升谷,市價每升60文,平糶每升50文。這樣,每個饑民每日能糴米半升,但糶價太高,饑民不依。經過公議,定赤貧戶老、弱、幼吃減糶,每升30文,青壯年吃平糶,每升50文。每戶赤貧發給一個手摺,寫上姓名年齡和平糶、減糶各幾人,名曰“摺子米”。同時,公佈管田戶名單,按列名順序輪流出糶。有了這一辦法,“鬧糶”暫時平息。
實行數日,烏石寨輪到李家瓦屋地主“陳滿鑽子”糶米。陳家有數年積穀,運到外地賣高價,對饑民卻哭窮拒糶。饑民聚集陳家門口,從清早到黃昏,飢不可忍,湧入院內,挑谷舂米做飯。飯後,陳仍不出糶。機靈瘦小的彭得華爬上屋頂,將瓦推下,露出米倉,眾人蜂擁而上,將3間屋瓦推落過半,陳才應允糶谷。
半月後的一天夜晚,彭得華的堂三伯和五叔悄悄來到彭家圍子,告訴彭得華,有人告你聚眾逼糶,要拿辦你,趕快逃命吧!彭得華少年氣盛,憤憤地說:“我們有理,他無理!”三伯嘆道:“現今世界誰有錢誰就有理,你不趕快走,明早團勇就來抓你。”彭得華問: “誰告的狀?”三伯說,是團總丁六告的,他家長工透的信。彭民言蹲在地上咳喘,催促兒子:“三十六計走為上,逃吧!”彭家一文錢沒有,五叔剛賣了豬仔,掏出800文錢,塞到彭得華手裡,叫他快逃到洞庭湖挑堤去,說那裡有鄉親。
彭得華戀戀不捨地淚別老人,又看看已經睡了的弟弟,滿懷痛楚,走出家門。
他“帶著悽悵心情,走至大王廟嘴,想到兩個可愛的弟弟,你們還在睡覺,明早起來,再也見不到你的哥哥了”!在月明星稀的夜空下,“回望那久居的彭家圍子,痛傷離別,實難言狀”。正在這時,彭五叔從廟後趕來催走,囑咐彭得華走小路,繞過石潭鎮,到湘潭十六總碼頭,搭夜船到洞庭湖。彭得華說一聲:“五叔,我走了!”盈眶的淚水,再也控制不住,簌簌地滴落在難捨的鄉土上。
年僅15歲的彭得華,帶著對童年苦難的回憶,和中國農民反抗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