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作品:彭德懷傳

作者:彭德懷傳記編寫組

內容簡介:

彭德懷元帥,人們親切地稱呼他為彭總。他的一生,從舊社會最底層一個赤貧的農家之子到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傑出領導人;從一位功勳卓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到“右傾機會土義分子”、“反黨集團的頭子”,直至成為“文化大革命”的囚徒;從蒙冤受屈、含恨以終到終於恢復名譽,受到舉國上下的同情與追念,他的76個春秋是如此波瀾壯闊、風雷激盪,又如此曲折坎坷。他的生命歷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華民族從上世紀末以後半個世紀中的苦難、追求與奮鬥,反映出中國現代史上一場翻天覆地的人民革命的必然性及其輝煌勝利,也揭示了革命程序中曾經發生的錯誤和應當吸取的教訓。

正文

第01章 烏石少年

彭德懷說:“我一生有許多故事,幾天幾夜也說不完。”

彭德懷說這個話的時候,他是在馬背上。當時,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烈火正在中華大地上熊熊燃燒,需要他的是指揮,而不是他的故事。他更沒有幾天幾夜的時間去講故事。

終於有了時間。那是在他生命的最後歷程——罷官、囚禁的15年。他在自己的筆記裡,在給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的信件中,在一份又—份的“交代材料”上,寫下了自出生以來的歷歷往事。不是為了說故事,而是為了留下事情的真相。這卻使今天的人們有幸能看到彭德懷平凡而又富於傳奇包彩的早期生活的史頁。

歷史要追溯到他一生76個春秋以前更遠的年代。

湖南省湘潭縣西南有座烏石峰,孤峰銳起,侵雲插漢,為一方諸峰之冠。古人有詩云:“崛起自南服,諸峰非爾侍,平扣朱鳥影,倒掛滄江流。”清朝雍正年間,有個販茶人,名叫彭忠遂,從家鄉湘鄉縣谷水九溪路過山腳,他放下茶擔,駐腳憩息,抬頭四望,見這一帶緩坡地,背靠青山,面對平野,人家稀疏,是個好地方,便在烏石峰下黃泥坪旁買了一片莽坡,開荒種地,安家落戶。當他在這新開墾的土地上播下第一顆種子時,只是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罷了。未曾想到,百餘年後,他一個第六代孫,從貧苦的農家兒成長為彪炳千秋的人物。

那是清光緒24年(1898),中國近代史上的戊戌變法之年。清王朝昏庸腐敗,中國面臨帝國主義列強的瓜分,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康有為、梁啟超等志士仁人維新圖強,慘遭失敗。就在這黑暗的年代——10月24日(農曆九月初十日)——彭德懷誕生於彭家圍子。

《湘鄉九溪彭氏續修族譜》記載,彭家圍子這個新生兒屬清字輩,父親為他取名清宗,字懷歸,號得華,乳名鍾伢子。

彭家上一代是單傳,彭得華是頭生子,這給全家帶來了喜悅。

彭得華的祖父彭安恭一輩,有兄弟5人,勤勞耕種,家境尚好。到父輩時,家道日衰,只有八九畝荒土坡地,山地種棕、茶、杉和毛竹,平地種紅薯、棉花。全家六口:祖母、父親、母親、姐姐(兩年後夭折)和彭得華,還有鰥居的伯祖父同他們一起生活,勉強維持溫飽。

父親彭民言,字行端,號祥順,秉性耿直,重義氣。年輕時與同村人外出賣茶,夥伴病死途中,無錢歸葬,他日夜兼程,背屍還鄉。走了一程,屍體被磨爛,便僱人與他抬屍趕路,“百里背屍”在鄉里傳為美談。彭民言卻由此得了哮喘病,病情逐年加重,不能下地幹活,只靠裝殮死人掙口飯吃。

家的生活重擔,壓在彭得華母親的肩上。彭得華的母親是烏石峰西麓斑竹塘大年衝一個周姓貧苦農民的女兒。在彭得華之後,她又連添了餘華和榮華兩個男孩。每日侍奉婆母,照顧丈大,撫育孩子,從晨至夕,忙個不停。鍾伢子整天跟著母親,可她無暇愛撫他。有時,他模仿母親兩隻小腳走路的樣子,一扭一歪,逗得母親追打他,親暱地把他抱上一會兒。

這兒時的朦朧往事,直到抗日戰爭中,在太行山的一個風雪夜裡,他向妻子淡說起來,還流露出深沉的懷念:“母親的一生太苦了!……”他帶著無限的溫馨,搜尋童年記憶裡慈母的容顏,告訴妻子:“她長得很清秀,很好看呢!特別是她的眼睛,又大,又亮。”

母親眼看著彭得華長大起來,圓圓的臉上,一雙大眼,透著稚氣,卻很懂事。她把未來寄託在彭得華身上,同丈夫商量,再苦再累也要送彭得華上學。

彭得華6歲了,母親送他到山杉裡姨父的私塾去讀書。母親平日愁苦的目光裡閃現出喜悅,她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