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工作的時候,在向幹部作報告的時候,脫口列舉,其精確程度,常常令專管財經工作的幹部吃驚。
第14章 心碑
在敵後,生死存亡的最後一仗是爭奪糧食。
從1942年秋季以來,太行地區少雨少雪,一場持續的乾旱無情地襲擊華北。枯焦的莊稼,龜裂的土地,乾涸的河床,給剛剛有了轉機的敵後戰場籠罩上一層陰影。
抗戰己進行到第五個年頭,敵後根據地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己學會了怎樣在戰爭中生存。敵人發動“掃蕩”,情報會透過各種抗日組織傳到每個村莊、家庭。大家迅速埋藏好物資,設下地雷,佈下暗哨。然後,民兵配合部隊打擊敵人,老弱婦孺上山進溝。生於斯,長於斯,太行山的一峰一壑,群眾都是熟悉的,不愁藏身無所。敵人兵力有限,在八路軍和游擊隊的打擊下,仍然不得不撤走。房屋被燒了,窯洞還在;門窗被毀了,用草簾遮風。只要土地上長出莊稼,群眾就能守住家園。
但是,乾旱卻是無法躲藏的。特別是三、五年一旱,本來就缺水的山區,歷史上一次次災荒,留下悲慘可怖的記載和回憶。清末光緒年間,遼州大旱,“所存凋殘遺黎,僅有平時三分之一”,連吏役也“因饑饉逃亡無蹤”。
抗戰第五週年——1942年7月7日,八路軍總部在麻田舉行紀念大會,追悼左權和其他在5月反“掃蕩”中犧牲的烈士。漳河水只剩下潺潺細流,寬闊的河灘作了會場,白底墨染的巨幅烈士畫像,從左權開始,一個接一個,懸掛在岸壁,“為左權參謀長復仇”、 “踏著烈士的血跡前進”的口號聲此起彼伏。唯有勝利能告慰死者。無論敵人掃蕩、奔襲、蠶食、封鎖多麼厲害,都摧毀不了根據地。但能不能熬過災荒呢?在河南省,嚴重的乾旱加上貪財的國民黨將軍湯恩伯的搜刮,赤地千里,上百萬人已開始逃亡,湧向收成較好的陝西。彭德懷沉入思索中,重要的問題是怎樣變激昂的號召為實際行動。
會終人散。深夜,彭德懷還在翻閱著大疊的情報。一個月前,他曾下令部隊幫助挑水搶種,但許多地方己經無水可挑。彭德懷提筆向延安毛澤東、朱德報告旱情。此時此刻,對黨中央,他毫不掩飾自己無限焦灼的心情:“太行山、太嶽、冀南均大旱,至今未下雨。不僅秋苗未種,且許多地方飲水亦甚缺乏,人心惶惶,糧價大漲,前途不堪……”
災荒使敵人更加殘酷。1942年秋,敵人計劃在面臨飢餓的華北征收2000萬石糧食,以供其侵略戰爭的需要。從10月開始的第五次“治安強化運動”即以奪取糧食為重要內容。敵人在其佔領區實行全面的物資統制和糧食配給,強買強徵;對根據地,則是赤裸裸地毀割莊稼,搶劫糧食。11月29日,彭德懷向毛澤東、朱德報告:“根據地糧食大成問題。”“目前(敵)在太行山‘掃蕩’中,表現最毒辣者為搶糧、捕壯丁、趕牲口、殺弱小。”“華北相當普遍的旱災,冀魯豫、冀南均很嚴重,秋收不及平常的四分之一。太行山五、六兩分割槽武安、邢臺、磁縣地區尤為嚴重,有30 萬人無法維持。”“武鄉、襄垣、黎城及太嶽較好,秋收有六、七成,但敵卻在該區反覆‘掃蕩’與搶掠。”
華北敵我之間,一場殊死的戰役——糧食爭奪戰,在敵佔區、游擊區、根據地全面展開。
1942年秋,在太行區召開的貿易工作會上,彭德懷向到會者指出了與敵人爭奪糧食的嚴重性:“今天,誰有了糧食,就會勝利。”彭德懷分析,儘管有嚴重的自然災害,但,“敵寇的殘暴統治,對中國人民的壓榨、掠奪,驅使群眾背井離鄉,致人力缺乏,生產情緒降低,是造成饑饉的最重要原因”。
他號召軍民奮起,不僅要保護根據地的糧食不被敵人搶去,還要打擊敵人在佔領區的掠糧行動,保護敵佔區的人民。八路軍總部、北方局和各根據地的黨政軍民領導機關緊張地研究著糧食問題,幫助群眾抗旱。保衛糧食成為保衛根據地、堅持敵後抗戰的頭等大事。
到歲末年初之際,總部所在的太行地區,災情雖然十分嚴重,救災保糧的鬥爭已取得成果。彭德懷給朱德並中央寫了一份關於太行區農業和財政狀況的報告,這是敵後軍民給延安中央送上的一份最厚重的新年獻禮。彭德懷在報告中說:“1943年65000軍政民脫產者以及約5000退伍、殘廢軍人之糧食已得到解決。”1942年,太行山西部產糧區收成較好,敵人在佔領區以低價強購糧食,總部根據情報仔細研究這一局勢,最後彭德懷下決心,暫用軍費以高於敵人的價格,從西部大量購進糧食,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