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倫·巴菲特巴菲特認為,每當股市暴跌時,投資者更容易發現過去曾經錯失的投資良機。這種規律不但表現在某個國家,而且在全球範圍內普遍存在。所以,在這次次貸危機爆發後,他很樂意走出國門赴歐洲收購企業,並且取得了預期效果。
2008年5月初,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股東大會上說,伯克希爾公司在歐洲的投資還遠遠沒有達到舉足輕重的地位,而按理說,伯克希爾公司在歐洲應該是聲名卓著的,但現在的情況並非如此。他希望有更多的德國家族企業在考慮賣掉公司時,會首先想到來找伯克希爾公司。
當時的宏觀背景是,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已經一年,並且正在引發全球金融海嘯,經濟形勢開始惡化但還沒有到最糟糕的地步。利用這個時機,2008年5月巴菲特去歐洲走了一圈,德國、瑞士、西班牙、義大利,每天一個國家,每到一地就睜大眼睛尋找投資機會。
不難看出,巴菲特的歐洲之行目的非常明確,那就是主要考察歐洲各國的家族企業。因為他知道,歐洲的家族企業擁有很強的生命力,尤其是在德國的工業領域中,有許多從中長期看非常具有發展潛力的購併物件。
說到這一點,還得歸功於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斷鼓勵家族企業發展,從而使得家族企業的比例高達3/4的國策。
現在,幾十年過去了,當初的創業者基本上都到了退休年齡,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後輩不願意子承父業,這樣,他們就自然而然地會考慮賣掉家族企業,而這就為巴菲特收購上市公司提供了很好的選擇餘地。
以色列五金工具製造商伊斯卡刀具公司,是巴菲特第一次在美國之外併購的大企業。伊斯卡公司總裁埃伊坦向巴菲特透露說:“許多家族企業目前都在經歷戰略決策的特定階段,所以他們需要知道自己還能有其他選擇。”
正是因為埃伊坦和義大利能源巨頭安傑洛·莫拉蒂的安排,巴菲特才有這次歐洲之行。
巴菲特希望收購歐洲企業的原因,在2008年5月伯克希爾公司股東年會上已經說得非常清楚了。
巴菲特說,美國的次貸危機以及財政和貿易政策,正在對美元匯率形成壓力,並且這種情形還會繼續下去。正因如此,在過去的幾年裡,巴菲特一直以美元貶值預期作為股市投資的重要參考依據。
可是與此同時,他卻比較看好歐洲市場。從2001年開始,義大利能源巨頭安傑洛·莫拉蒂每年至少要見巴菲特4次,專門為巴菲特講解歐洲的商業文化等內容。
因為在此以前,巴菲特在美國以外地區的投資並不多,2006年併購伊斯卡公司算是第一次走出國門的重大投資。所以,他希望能夠擴大在歐洲的業務,因為他不相信歐元和英鎊會對美元出現大幅度貶值,並且希望能利用當時他手中還可以支配的大約350億美元現金,透過這次歐洲之行,促成他在美國之外的第二樁重大併購。
他的目標是,要把投資目光放在歐洲市場,以便於“從德國、法國、義大利和英國賺取歐元和英鎊”。
2008年5月19日,巴菲特抵達德國金融中心法蘭克福。一到當地他就不顧旅途疲勞,馬上在當地的聯合國際俱樂部會見了大約100家德國企業的高階管理人員,其中包括持有寶馬公司大量股份的實業家斯特凡·寬特,以及小奧本海姆銀行的高層人士。
與他們會面後,巴菲特專門抽出兩個小時時間來回答這些企業家的提問。據說,巴菲特特別喜歡以小熊軟糖知名的甜點企業哈利波(Haribo)公司、海德堡印刷機械公司等企業。
巴菲特歐洲之行的第二站是瑞士洛桑。在那裡,他對手錶製造商斯沃琪公司、瑞士再保險公司表現出了極大興趣。
然後,巴菲特奔赴西班牙首都馬德里。因為他知道,最近近幾年來西班牙的房地產市場非常低迷,巴菲特是“撿便宜”來了。
巴菲特的最後一站是義大利工業重鎮米蘭。
值得注意的是,巴菲特在收購企業時,喜歡三言兩語就敲定下來,然後就是握手簽字、付錢走人,並不喜歡對今後的公司具體運營管理指手畫腳。而正是這種作風爽快、用人不疑的理念,讓許多被收購物件讚歎有加,巴菲特也因此經常會以比公開拍賣價更低的價格買到這些公司,這可謂巴菲特的高明之處。【巴菲特股市抄底秘訣】重新發現過去錯失的投資良機,巴菲特認為理應包括國外投資,尤其是歐洲市場。當時他認為金融海嘯快要結束了(實際上還沒有真正開始),所以才有在百忙之中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