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復,惟皇上念之。”英宗始悟,卒如其言,遺命大行尊崇之典。

據王錡的記載,英宗是在他在位的最後一年才從皇后錢氏口中知道自己本是宮人之子,但年長日久,他已無法知道生母的身世和下落(按錢後的說法,英宗生母“死於非命”,從孫貴妃跟胡皇后爭寵得逞並進而逼死胡氏的情況來看,這是很可能的),只好把一腔同情寄予被廢的胡皇后身上,為她重修陵寢,一切按照皇后的規制辦理。錢皇后為什麼要替與自己毫不相干的廢后胡氏說話?原來,作為英宗的皇后,錢氏並沒有生過皇子,而當時周貴妃卻有一子,即後來的憲宗。這種情形跟當年胡皇后無子、孫貴妃有子的情形極其相似。也許正是由於這一情形,使得錢氏深為同情胡皇后吧。錢皇后很幸運,並沒有因無子而被廢。

廣運之寶(白石)

錢皇后出身低微,英宗很想給她的家人加官晉爵,但錢氏卻推辭了。皇后的家族沒有封爵,這在有明一代是很少見的。這使英宗很敬重她。最動人的故事發生在土木事變之後。當時,錢皇后把宮裡的家底都拿出來交給瓦剌的使者去營救英宗。她日夜哭泣,困了就臥在地上,結果弄瞎了一隻眼睛,弄壞了一條腿。英宗回來被關在南宮做太上皇,很鬱悶,錢皇后都委婉勸解,讓英宗舒緩一下心情。所謂“患難夫妻”,也不過如此了。所以英宗對錢皇后絕對是一心維護,即使立了周貴妃的兒子為皇太子(即後來的憲宗),也不會像他父親一樣廢掉皇后。他擔心自己駕崩後錢氏受周貴妃欺負,特地在臨終之前遺命“錢皇后千秋萬歲後,與朕同葬”。明代此前的慣例是一帝一後同葬,這道遺命就等於告訴周貴妃:你的兒子做了皇帝,但錢皇后的太后地位是不能動搖的。果然,英宗死後,周貴妃就鬧了起來,要獨稱太后,排擠錢皇后。大學士李賢、彭時就以英宗遺命為理由反對,最後憲宗從中做個妥協,兩宮並尊,周氏和錢氏同為皇太后。等到錢太后去世時,周太后又從中作梗,不讓錢氏與英宗合葬。因事關國體,大臣們又起來反對,竟至“百官伏哭文華門外”。最後,又是權宜之計,錢太后葬於英宗玄堂左邊,右邊空著留給周太后。這時,周太后居然派人暗中做手腳,讓錢太后壙位距離英宗玄堂數丈之遙,而且將中間堵塞起來,其意就是不讓錢太后在另一個世界跟英宗見面。周太后的做法如今看起來是有點可笑,但在當時卻是非常現實的考慮和思路,反映了宮廷鬥爭的複雜性。從這個方面來說,錢皇后能為宣宗廢后胡氏說話,實際上折射出她對自身命運的某種憂慮。

不管英宗是宮人所生還是孫氏所生,總之都是龍脈。因為在紫禁城內,除皇帝外,只有皇帝的妃嬪,服侍的宮女和太監,不會有其他成年男子。英宗的生母為誰,宣宗自然心知肚明。如果確為孫氏奪宮人之子為己子,對宣宗來說,總是自己的骨肉,無傷大局,同時還可以幫助自己寵愛的孫貴妃登上皇后寶座,或許是心照不宣地預設了這個事情。

從以上所述,可以看出英宗的身世方面有很大的悲劇性。而同時,英宗作為一位政治人物,他的一生極富大起大落的戲劇性,也不乏某種悲劇因素。

皇帝密旨(白石)英宗登極時,距朱元璋開基建國已有近70年的時間了。經過前面五位皇帝的經營,國家已經恢復穩定,經濟得以復甦,呈現出繁榮強盛的態勢。特別是英宗的祖父、父親仁、宣二宗繼承洪武、永樂基業,又能勤政愛民,當時宇內承平,史稱“仁宣之治”。英宗是明朝建國以來第一位幼年天子。即位之初,軍政大事操持在太皇太后張氏和內閣三楊手中。太皇太后張氏,是仁宗的皇后,宣宗的母親,英宗的祖母,很有才智,在正統朝前期政治活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國家大事多稟裁決。三楊,即楊士奇、楊榮、楊溥,是明朝歷史上少有的“名相”。他們歷永樂、洪熙、宣德三朝,有著豐富的治國經驗。因此在英宗親政之前,明朝仍然延續著仁宣時期的發展軌跡前進著。正統七年(1442),太皇太后張氏去世,三楊也先後淡出政治舞臺,幼沖天子已經逐漸長大成人。如果按照歷史發展的正常邏輯,英宗最起碼應當是個守成之君、太平天子,但在他親政之後幾年內,卻發生了一件對明朝歷史影響極大、對英宗本人命運也影響極大的事件——土木堡之變,給他的命運帶來了巨大的落差。

誰是對手

英宗自小心目中都存在著一個強大的對手,那就是北方的蒙古人。他要時刻提防蒙古鐵騎入侵北邊,騷擾百姓。

明朝的江山是推翻元朝統治,從蒙古人手中奪過來的。明朝建立後,蒙古人雖然失去了對中原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