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談不上對角色的支援了,這就是一個無比普通的角色——彷佛是現實生活裡隨便一抓就可以看到的陌生人。但恰恰就是這樣一個普通人,觀影結束之後,我們腦海裡卻可以浮現出一個鮮明的形象:懷抱夢想,卻裹足不前;正義感充沛,卻膽小怕事;聰穎睿智,卻缺乏膽識;重視情誼,卻忽略自己。
這就是表演的力量!
難以想象,施特雷洛是一名新人演員,在整部電影裡,收放自如、內斂深沉、恰到好處的表演在不動聲色之間就將角色勾勒了出來,隱藏在眼鏡背後的眼睛更是將語言所沒有觸及到的情緒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似乎僅僅只需要一個靜止畫面,故事就源源不斷地進入觀眾腦海裡。
更加難以置信的是,我們輕易地就忽略了施特雷洛出眾的外型條件,堅定不移地相信:這就是會在我們生活之中出現的計程車司機。
翻開施特雷洛的履歷表,我們曾經見識過他在‘上帝之城’裡展現出來的凌厲和膽魄,我們也曾經見識過他在‘後天’裡展現出來的氣勢和控制,但那都是作為導演——即使作為導演,‘借刀殺人’也僅僅只是他的第三部作品而已,更不要說作為演員了。但這位天才卻用一鳴驚人的方式,閃亮登場,驚豔了所有人!
‘借刀殺人’這部作品就是克魯斯與施特雷洛的舞臺,兩個人之間從壓制到平衡再到反壓制,從對弈到交談再到對峙,每一場戲都令人瞠目結舌,恍然之間,居然讓我想起了‘盜火線’裡阿爾…帕西諾與羅伯特…德尼羅的對戲。
為克魯斯致敬,也為施特雷洛喝彩。
精彩!精彩!精彩!”
約書亞的影評不僅僅是給予了九十五分的最高分,而且還將兩位演員送上了無與倫比的讚美之詞,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對這部電影的喜愛。
作為全美影響力最強大的報紙,“紐約時報”以約書亞和哈維爾的兩篇評論,確立了“借刀殺人”的讚譽基調,而作為對比的是——他們沒有撰寫“十二羅漢”的影評。而美國影響力僅次於“紐約時報”的“華爾街日報”也以九十分做出了應和,毋庸置疑地將這部作品在東海岸的強大影響力推向了巔峰。
事實上,即使在全美範圍之內,“借刀殺人”也在享受著零差評的讚譽狂潮。
在西海岸的媒體之中,“西雅圖郵報”評論到,“與1986年的‘搭車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內涵深度卻略顯不及。”六十分。
“電影威脅”,“克魯斯和施特雷洛的表演的確令人眼前一亮,法斯賓德、魯法洛、巴登、貝金賽爾等配角也有不俗表現;但整體而言,施特雷洛作為導演,似乎很滿足於賣弄技巧,快速的飆車、涼爽的街道、迷幻的燈光、凌厲的剪輯,還有看似深入挖掘卻難言深刻的主題。這就像是一個屬於施特雷洛的電子遊戲。”六十三分。
“奧斯汀紀事報”,“如果你把所有問題歸結到心理學上帶出電影的本質,那麼就是文森特太過糾纏、太過墨跡——從本質上來說,不是一個真正的硬漢。這也折射到了整部電影之中,缺乏暴力迸發的狠絕和瞬間。”六十分。
這些評論都和“名利場”一樣,標榜著自己是中立評論,而不是負面評論,而與之相對應的則是東海岸媒體的讚美。
“紐約郵報”,“施特雷洛在電影裡展現出了高超的技巧、出色的控制和深刻的人文,充滿了激/情和內涵,一部對角色、對劇本、對故事以及對燈光、對鏡頭、對剪輯都呈現出成熟自信的佳作,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都無法拒絕這樣一部唯美浪漫的作品。”九十分。
“芝加哥論壇報”,“近十年來,沒有任何一部犯罪電影可以達到如此高度,即使是‘七宗罪’。施特雷洛為‘借刀殺人’注入了難以置信的能量,從劇本到攝影,從角色到表演,值得反覆品味。”九十分。
“華盛頓郵報”,“驚悚犯罪型別電影之中的最佳典範:遵循著框架,卻又打破了傳統,同時兼顧了熟悉和新鮮,在娛樂和藝術之間尋找到了完美平衡。”九十分。
“娛樂週刊”,“難以置信的選角,克魯斯奉獻了職業生涯最佳演出,自信而內斂,細緻而張揚;但真正點亮整部電影的化學元素,卻是施特雷洛——他帶來了今年最具驚喜、最具意外、最具震撼的處女作表演。”八十三分。
“紐約客”,“蘭斯洛特…施特雷洛講述了一個發生在洛杉磯的午夜驚悚故事,卻將觀眾帶入了一個隔離而模糊的空間裡,脫離現實卻又沒有完全掙脫,驚險刺激而迷人深刻;但是整體而言看起來又不像是傳統的驚悚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