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5部分

忍睹,就連親近派都不忍心大肆讚揚了,這才對競爭作品手軟;還是說“借刀殺人”的質量真的出類拔萃,讓人不得不拋棄個人偏執,給出相對客觀的評價?不管是前者還是後者,這場媒體綜評的較量之中,勝負天平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轉移。

面對如此情況,“休斯頓紀事報”甚至直接將兩部電影的定義更換了,“作為一部商業電影,‘十二羅漢’無疑是出色的,娛樂性十足、星光閃耀、魅力無窮,成為假期檔的一道美味聖誕大餐;作為一部藝術電影,‘借刀殺人’大膽出格的嘗試令人眼前一亮,但試圖在強手如雲的頒獎季之中殺出一條血路,還是有待進一步提升。”

這著實是讓人哭笑不得,僅僅在一天之前,所有媒體還都將兩部電影擺放在商業電影的位置上,對二者之間的票房競爭給予了大量筆墨的描寫;但一天之後,兩部電影的性質就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顯然,人們不應該將“口碑”和“媒體綜評”作為衡量兩部作品的標準,畢竟,性質不一樣嘛。

這一個小小的細節,也成為了首批媒體綜評的總結陳詞。事實也是如此,與“十二羅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借刀殺人”的四十三家影評,三十五家正面評論,八家中立評論,而負面評價的數量則是零。

換而言之,這就是一部零差評的作品!整體聲勢甚至超過了蘭斯的處女作“上帝之城”,取得了影評人認可的新高,如此結果,著實是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以商業電影出擊,收穫了藝術電影的口碑,給予每個人一記狠狠的當頭棒喝。

中立評論之中,“名利場”的五十分是最低分;而正面評論之中,“紐約時報”的九十五分則是最高分。“借刀殺人”毫無疑問地以零差評的強勢姿態,迎來了讚譽狂潮!(未完待續。)

408 零個差評

“紐約時報”不僅刊登了哈維爾的評論,而且還將資深影評人約書亞…羅斯考夫的影評刊登了出來。

“這也許是‘盜火線’以來最令人熱血沸騰的對手戲電影了,幾乎整部電影都由克魯斯和施特雷洛貫穿起來,而兩個人的相互作用迸發出了難以置信的化學反應。

克魯斯飾演了一名冷酷殺手,漠然、殘忍、血腥、睿智、果斷而超然,彷佛是社會所有的負面情緒凝聚到了一起之後形成的人物,但伴隨著故事的推進,我們卻親眼感受到這個角色一點一點出現裂痕,隨後掙扎、爆發、對峙,直到陷入沉寂。

克魯斯不僅僅將這個角色飾演的真實可信,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將角色情緒的變化展現得淋漓盡致,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臺詞都可以感受到角色的深度,欲語還休卻又餘韻深遠,讓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不由自主跟隨著角色的變化而感受著驚濤駭浪的跌宕起伏;可是在電影結束之後,卻又忍不住陷入深深的反思:這名殺手是惡魔嗎?是,但到底是誰鑄就了這名惡魔,是他自己選擇的,還是社會造就的,亦或者是人性使然。

在電影的最後一幕,克魯斯緊繃的肩膀線條緩緩鬆懈了下來,那沉靜如水的眼睛裡可以清晰地看到解脫的情緒在逐漸消散,各種錯雜的情感都因為過去的疲憊而染上了一層灰色,最終釋然地沉澱了下來。剎那間迸發出來的深刻和細膩,讓整部電影的核心思想得到了昇華。

我們曾經見到過克魯斯精彩的演出,比如‘生於七月四日’,比如‘木蘭花’,但克魯斯始終是克魯斯,他身上揹負著正義形象的偶像包袱讓所有的表演都帶上了一層閃亮光輝,做作而僵硬,限制在了一個形式化的框架中。即使是突破,彷佛也是為了‘突破’而突破,那層窗戶紙卻從未被捅破。

可是這一次卻不同,出現在螢幕上的克魯斯不僅僅是染上了白髮,不僅僅是沉澱了滄桑,更是從靈魂深處都完成了脫胎換骨。恍然之間,我們會忘記這個人是湯姆…克魯斯,甚至忘記這個人是一名演員,他僅僅只一個遊走在城市黑暗裡的職業殺手。

這不僅是克魯斯職業生涯的最佳演出,甚至可以說是今年大螢幕上最值得稱讚的表演之一。

與克魯斯長達二十年的演員職業生涯相對應的是,這是施特雷洛的第一部大螢幕作品,而他的演出卻讓我想起了愛德華…諾頓(edward…norton)出現在‘一級恐懼’的演出——那是他職業生涯的第一部作品,靈性十足,爆發力的背後卻又不失角色的觸感,精準到位的表情細節讓角色脫穎而出。

施特雷洛飾演了一名計程車司機,平庸的司機,在他身上幾乎找不出任何特點,即使是清潔強迫症,在電影裡展現出來的篇幅也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