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節。
本來,像這樣的故事,一定還可以繼續演說下去的。因為關於潑水節的典故,各地不同的傳說實在太多了。但是這時候馬車停住。前面就是泥石流大塌方,一面是高山,一面是深淵,亂石、泥漿堵塞了道路,十幾個工人,正在用小車清理,馬車根本拉不過去,不得不讓所有的人都下車,把行李也搬下來,把馬卸了,把這一特製的馬車拆開,然後用馬一樣樣馱過去,再組裝起來。
車上所有的人都參加勞動,包括婦女在內。只有托缽僧按習俗不參加任何勞動,下車以後,卻拿一塊毯子墊著,盤腿打坐,手捻佛珠,閉目唸經,像是求佛保佑順利透過這一險途。
等到馬車在泥石流的那一面重新組裝起來,大家都累了,時間也已經到了中午時分。趕車的從河裡提來清水飲了馬,又取出草料來喂牲口。大家也趁這時候就地打尖。
這一頓中午飯,吃什麼的都有。吳永剛吃的是罐頭;多數人吃的是糕餅;也有泰族人特有的“竹筒飯”。這是用一節毛竹,在節上開一小口,灌進大米和水,再把小口封住,放在火上直接燒烤。飯熟以後,因為是密封的,等於罐頭一樣,時間稍長也不會腐爛,吃起來帶有一股竹子的清香。吃的時候,用刀子把竹筒一破兩半兒,用手抓著吃,特別適合於出門食用。
人人都帶乾糧,只有托缽僧不帶。他是吃四方的修行人,按照泰國“齋僧”的習慣,只要有別人吃的,就不愁沒有他吃的。
果然,大家在吃飯之前,除了吳永剛之外,都紛紛從自己的乾糧袋裡拿出東西來佈施給他。不一會兒,他的面前就堆成了一堆兒。
別看他年紀已經不小,卻吃得比誰都多。這是因為按照泰國和尚“過午不食”的規矩,這是他今天最後的一頓飯,再要吃,就要等明天早上了。
人馬吃飽喝足,各歸原位,繼續上路。
第四個故事:通靈性的大象
泰國人養大象,就像中國人養牛養馬一樣普通。但是象比牛馬聰明。它們懂得人類的語言,會喝酒,還會賭博。當然是賭輸的時候居多。白色的象,是吉祥的象徵,十分珍貴,只有王宮裡才有。泰國的“賽象節”,比運動會還熱鬧。
馬車上路以後,兩邊的山勢越來越高,也越來越險。不過與中國北方那光禿禿的荒山完全不一樣,這裡的山不論高低,全長滿了樹,有高大的喬木,也有低矮的灌木叢。總之,除了整塊的岩石之外,到處都是茂密的森林和熱帶雨林,鬱鬱蔥蔥,顯得神秘莫測。吳永剛很感慨地說:
“泰北地區,山高水險,地瘠民窮,人煙也少。這一路過來,村落越來越稀,也越來越小了。靠近南邦的幾個村寨,大都有二三十戶人家,現在離南邦不過50勝①吧?所見的,都是三四戶人家的小村落,大村寨基本上看不見了,有十來戶人家的,就算大寨子啦!”
有一個五十多歲的老大爺介面說:
“吳先生您不知道這裡的底細。泰北地區,人煙稀少,這是事實,不過百姓倒不算太窮。我就是本地人,祖祖輩輩居住在這敖縣地面,誰都沒想到要搬到平原去生活。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們這裡山高地不平,種水稻當然不行,只能勉強種玉米。不過我們這裡種玉米不是給人吃的,而是專門用來喂大象。連稈帶穗一起喂。您總也知道,大象是我們山民的拖拉機,我們這裡出產柚木②,大根大根的木材,全靠大象搬運。伐木工人在山上砍倒一棵樹,削去枝杈,按規格鋸成一定的長短,一批大象就把木材一根根拖到河邊,扔進水裡,由工人編成木排,順流而下。木材漂到了下游,拆散以後,又由另一批大象一根一根拖上岸來,還能夠一根一根碼放整齊,用不著人去督促。比請工人更聽話。大象開飯,也有一定的時間。到時候鐘聲一響,正在幹活兒的象群就會把木材一扔,活蹦亂跳地歡叫著跑到”食堂“去,那樣子比小孩子還調皮。經營木材,年年旱澇保豐收,比起山下種水稻的百姓既怕旱又怕澇來,還省心呢!”
① 勝──為泰國舊里程單位,與公里接近,長短各地有出入。
② 柚(油y óu )木──是一種出產於熱帶、 亞熱帶的落葉大喬木,為世界著名用材樹種之一,木材紋理美觀,堅硬耐久,可製造船舶、橋樑、傢俱等。木屑浸水能治面板病,煎水可治咳嗽,所以又是泰北山民的藥材。
“聽說大象懂人話,可是真的?”吳永剛問。
“怎麼不真?那大牲口,你別看它個子大,就以為它笨,其實,它什麼都懂。你跟它混熟了,它就跟自己家裡人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