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9部分

從清邁到曼谷的鐵路,基本上是沿著湄南河東岸修建的,都是下坡路,夜間行車,速度不減,特快列車,停站不多,千里之行,不過在一夢之間。

車到曼谷,還是早晨,三人出站,叫了一輛計程車,直開湄南大旅社。

曼谷這個面積170 平方公里的大都市, 被郊區那縱橫交錯的水運網所包圍著。郊區的農舍,至今仍保留著泰族的建築特色。進入市區之後,昔日那種低矮的民房,已經逐漸被新建的高樓大廈所替代。馬路兩邊,還能看見用椰樹和棕櫚葉蓋起來的公共汽車候車亭,作為都市特色讓觀光客感到驚訝。而飛簷疊翠、色彩豔麗的大小寺廟,貼著金箔的圓肚子尖塔,則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星星點點地散落在鱗次櫛比的大樓之間,各展丰姿,各顯風采。街道上,披著黃色僧袍或紅色袈裟的僧侶來來往往。所有這一切都在提醒人們:這個外表已經完全現代化的都市,是在佛教國家泰國境內的。

泰國的寺廟之多,在東南亞諸佛教國家中也是首屈一指的。據說全國共有大小寺廟兩萬五千多座,而曼谷一地,即有五百多座。──這指的是具有一定規模的寺院,如果把每村一座的小小土地廟也算上,則整個泰國,共有寺廟兩百萬座以上──每一座寺廟,全都規模宏偉,結構優美,層樓疊閣,飛簷翹角,雕樑畫棟,耀目生輝,牆上繪有佛教故事的壁畫,幾乎每寺都有不分層的佛塔或佛塔群,基座呈圓形或圓肚形,修長的塔尖,直指蒼穹,塔身貼滿了金箔,下大上小,十分穩固,與中國常見的那種直筍形“七級浮屠”,風格迥異。

曼谷的寺廟,以建在舊皇宮內的玉佛寺為最聞名。寺廟建築可稱金雕玉砌,精美絕倫,有佛殿幾十座,佛塔幾十座。其中有一座金色尖塔,是國王的藏經樓,也是王家的祖祠,供奉著拉瑪一至八世的銅像。與玉佛寺相鄰,還有一座臥佛寺,寺裡有一尊鍍金的大臥佛,長46米,高15米,一雙巨腳,用黑銅鑄就,每隻腳的腳心,雕著一百八十尊小佛,飾以珍珠螺鈿,不但壯觀,而且匠心獨具,堪稱奇觀。

公元十三世紀,小乘佛教由錫蘭(今斯里蘭卡)傳入泰國,從此佛教逐漸成為泰國人民生活與思想的規範,整個社會充滿了濃厚的宗教氣氛。所有男丁,必須出家當三個月和尚,才算真正成人,才可以結婚。甚至憲法明文規定國王必須是佛教徒,也必須出過家,方才能夠登基為王。長期以來,泰國人民以釋迦教義的“善”字為行動指南,民性以溫和友善著稱,相信“善有善報”。自從四十年代初日軍入侵泰國、既而美軍入駐之後,給這個古老、和平的民族帶來了“惡”的新意識。人們從現實生活中體驗到了“誰惡誰得利”的真諦,於是有人違背了釋迦行善的說教,引進了各種“現代化惡行”,開始行惡,只求眼前享樂,至於死後是否進地獄,則在所不計。這一部分人,信奉的是以利己為中心的當代思潮,即便依舊唸經禮佛,也不可能是真正的佛教徒了。

曼谷是泰國現在的國都,但不是古都。泰族人於十三世紀從中國雲南進入泰國,最早建都於清邁,後來建都於大城。遷都於曼谷,是國王拉瑪一世辦的事情,稱為“曼谷王朝”,至今不過兩百多年。

曼谷是一座水城,素有“東方威尼斯”之稱。全市共有83條人工河網,主要集中在城東與城北,沿岸栽種椰子樹和芭蕉樹,不但擔當起市區與郊區貨物運輸的主要任務,緩解街道交通擁擠,而且也是全市居民的浴池和洗衣池。大小河道上,有各種各樣的船隻:除了遊艇之外,主要是貨物運輸船,做生意的小木船,像公共汽車一樣的載客船,學校裡接送學生的交通船等等。河面上熙熙攘攘,有如一條繁華的街道。特別是做生意的小木船,船主大都是中年婦女,船上載的主要是芒果、椰子、榴蓮、毛丹、香蕉之類的應時水果,相當於街道上的攤販,而比攤販更加靈活。攤販的攤點是固定的,小木船卻可以到處活動。每當大小遊艇經過,她們就划著小船靠了上去,操著生硬的英語,向外國遊客兜售。

曼谷市原本建在湄南河東岸,近年來隨著城市的發展,有逐漸把市區擴大到西岸的趨勢。

曼谷市區的湄南河河道兩側,大都是泰式木質高腳樓,住的是下層社會的平民。他們大都用水泥樁和木板在水面上搭出一個“碼頭”,家人不但可以在這裡上下船,購買東西,洗衣服,還能作為自己一家的院子,供老人們乘涼談天,孩子們遊戲玩耍。這些水上院落,大都擺著一盤盤盛開的鮮花,供著木雕的佛龕。城南的河西一帶,地勢比較低窪,是貧民區。這裡的高腳樓破舊不堪,既沒有街道,也沒有門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