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走投無路,正是你報復的好機會,可你卻再三保護我,這是為什麼呢?”守門人說:“我被判斷足之刑,是自己罪有應得,不能歸罪任何人。但你在判我刑時,也是經過再三考慮、斟酌,希望從輕處罰,這是我能夠看出來的。在宣判我的時候,你臉上流露出來的憂鬱表情,令我非常感動。我心裡明白,你不是處於私心判我的罪,這就是我保護你,尊敬你的原因。”
夷射酒足之後,看門人只向他求點殘羹剩菜不僅不給,反而痛責人家:犯罪之徒,還敢向我們高貴的人要肉吃?不給肉與人也罷,罵了人也算不了什麼,竟用木棒敲人腦袋。受過“刖足”之刑的人,也算是有“前科”的,也不是盞省油的燈,不加害與你才怪呢!如果說這位看門“刖足”之人是為小人的話,那麼夷射可是小人在先了。
作者題外話:2008年9月
伴兒夜讀
近讀清人蔣士銓的《鳴機夜課圖記》一文,深受感動。作者的母親鍾令嘉不僅是一位賢妻良母,也是位飽讀經書的女“秀才”。因為在那個男尊女卑的年代,她把自己願望和抱負全部寄託在兒子的身上。
作者寥寥幾筆將自己與母親之間深厚感情,母親的期待和用心良苦刻畫得入木三分。讀來催人淚下。眷眷之情,躍然紙上。文中是這樣寫母親的:“諸姨嘗謂母曰:‘妹一兒也,何苦乃爾!’對曰:‘子眾,可矣;兒一,不肖,妹何託焉’!”看來蔣士銓小時候和現在大多數孩子一樣也是獨生子。母親用心良苦的教育他,旁人不理解。問他母親“你就這麼一個孩子又何苦呢?”母親告訴人家,孩子多無所謂。“我只有一個兒子,如果調教不好將來怎麼辦啊”! 表面上看母親教兒的目的是老有所依。再透過作者所描述母親伴其夜讀的生動場景,不難看出這位善良的母親目的遠遠不在於此。
“至夜分寒甚,母坐於床,擁被覆雙足,解衣以胸溫兒背共銓朗誦之;讀倦,睡母懷,俄而母搖銓曰:‘可以醒矣!’銓張目視母面,淚方縱橫落,銓亦落。少間,復令讀;雞鳴,臥焉。”呈現我們眼前的畫面是夜闌人靜,寒意襲人。一位母親敞開衣襟將半大的孩子摟在胸前,為了禦寒用被褥覆蓋著雙腳,在孤燈下孜孜不倦地教孩子一遍又一遍朗讀書文。孩子睏倦了,在母親溫暖的懷裡睡著了。這位慈祥的母親沒有一點睡意,她想到了什麼竟淚流縱橫?是自責對孩子太嚴格,還是擔心孩子未來的前程?覺得孩子休息得差不多了,她又輕輕搖醒孩子,繼續前面的一幕。這場景叫人太感動了!今日望子成龍的母親們,不過讀讀此文罷了。現在的生活條件如此之好,無需效仿蔣母伴兒夜讀的方式了。
蔣士銓九歲,母親鍾令嘉就授以《禮記》、《周易》、《毛詩》,“均皆成詠”。有時間母親又教他唐宋詩句朗誦。蔣士銓後來成就顯赫,乾隆二十二年進士,官翰林院編修。曾主講蕺山、崇文、安定三書院。詩文、戲曲負有盛名,他的詩和當時的袁枚、趙冀並稱為“江右三大家”。當然他的成就和教導他的偉大母親是分不開的。
作者題外話:2007年11月 txt小說上傳分享
碎語“民生”
讀《左傳·宣公十二年》見“民生在勤,勤則不匱”之句。這裡的“民生”,大概就是老百姓生活的意思。在現代《辭海》中對於“民生”的解釋是“人民的生計”,顯然是一個帶有民本思想和人文關懷的詞語,語境中顯然滲透著一種大眾情懷。
《左傳》裡所談“民生”,似乎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情,民生的標準就是吃飽穿暖。可是,一旦遇到天災人禍,即使老百姓克勤克儉,也解決不了民生問題。戰國時期,偉大詩人屈原在他的名篇《離騷》中曾嘆息:“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同時代的孟子則發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呼喊。他將民生民計置於一切問題的核心;振聾發聵。二千多年後,康有為在詮釋孟子這一主張時說:“國之為國,聚民而成立,天生民而利樂之。民聚則謀公共安全之事,故一切禮樂政法皆以為民也。”
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也認為,“民生”二字早已有之,但他首先把“民生”運用於政治經濟。民國初年,孫中山明確“定義”他的民生主義是“國民對於國事發生直接之興趣”,“全國人民皆享受其生產之結果”的“一種制度”。它的主要特徵是“人民共享”,透過人民“共享”社會物產及利用物產所生產的成果,達到經濟的平等,由是解決社會問題,“防止富人以其富專制毒害貧民”,“防止資本家之專制”,最終進入“幼有所教,老有所養,分業操作,各得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