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西菲爾接著她的話道,“可惜只是曇花一現,已經開始衰退了。在臺灣方面,六十年代後非政治性的文化創作開始多起來。在香江本身,1967年,以粵語為主的無線電視啟播,為新到來的粵語文化時代開啟了序幕。而明年作為象徵的以李小龍為主的功夫電影熱潮,而這些影片大多數都將背景放置在民國初年,內容無非是變種的江湖恩怨、小子學藝,其核心仍舊是對武林,當然是尚未消逝的近代武林的一種想象。和以許冠傑為鼻祖的粵語流行曲的創作熱潮,應時應運而生。與此同時,二次大戰後,出生在香江的第一代本土的年輕人已經長大了,他們開始尋找自己的定位,香江的市民電影開始崛起,讓國語文化失去了地位。”
顧雅螺就事論事地說道,“對新一代觀眾而言,他們已經對深具移民背景的為上一代所痴迷癲狂的黃梅調電影與傳統武俠片產生厭倦,更喜歡十足本土化的電影。反映社會,諷刺現實的電影,這說明只有代表原生態的本土文化,電影才能成功。
在這些市民電影中,出現了大量香江街頭的真實面貌:人潮湧動的上班高峰、勞心勞力的建築工地、香江郊區的山地風光,被完整攝入了影片鏡頭。在喜劇外衣下,許氏兄弟一方面極盡反諷社會心態之能事,另一方面也落力展現基於香港小市民本身的語言與形體塑造,講的故事都是投機心態、為兩餐工作、活在當下等主題。這比起虛無縹緲的塞外漠北或才子佳人的江南如畫,要來得實際得多。”
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有很多,一是上海文化菁英雖掌控各領域的文化產業業,卻未掌控教育界;港英政府不但取消包括國語在內的非粵方言廣播電視,還阻止學校教“國語”。
造成了新生代都以講粵語為主;許多國語文化的內容離香江人的生活很遠,如電影中常有風雪中的大陸,卻鮮有颱風中的香江,難以讓港人同感身受;加上文*革及67年暴動後,港英政府開始積極收納本土菁英,許多新成長起來的菁英們也因文革而不再北望神州,開始認定這裡是我家;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也給港人渴望一種自我定義。
港人對這段歷史的失憶,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港人刻意選擇性遺忘的結果,在建構新的認同之際,刻意忘掉矛盾的歷史,是常見的現象,這和臺灣本土化過程中,在文化上努力去中國化有相似之處。如臺灣,九十年代以後很少看見歷史電視劇,多是鄉土氣息濃厚的閩南語,鄉土劇。
說話當中,電影開始了,兩人也結束了聊天,在大時代泥沙傾瀉之下,個人很難改變什麼。
影片的服裝和道具真的很漂亮,做了認真的考據,在畫面上,片中的季節交替,繚繞煙霧,富有東方美術的特質,影片的色彩始終維持這水墨畫似的淡雅。
如此典雅的中國古典情懷,讓兩人看的津津有味兒,前半部情趣盎然,至於後半部催人淚下,感人肺腑,卻是看不到了。
盯著大銀幕看的興頭正濃顧雅螺突然緊抓著路西菲爾的手,“走!”
察覺顧雅螺的聲音冷入骨髓,路西菲爾也知道有事情發生,反手扣住她的手,抓著她朝外走去,嘴裡低聲說道,“抱歉,借過,讓讓。”(未完待續。。)
ps: 感謝sxy1256投的月票!謝謝支援!!
第214章 聖誕舞會
路西菲爾和顧雅螺兩人一前一後出了電影院,路西菲爾微微眯起那狹長深邃的眼眸,那個混蛋又打擾了他的約會,隨即就問道,“怎麼了?”
“皓兒有麻煩。”顧雅螺的語氣很平淡,路西菲爾卻感覺到了平淡之中隱含的冷意。
“那丫頭不是去參加同學的舞會了嗎?”路西菲爾說完就想到了某種可能,深邃的雙眸滑過幽光,臉上的神色一下子冰冷了起來。
隨著西方文化一步步蠶食鯨吞,人們思想意識的開放,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平安夜、聖誕節變成了**夜。
路西菲爾也沒有察覺皓兒那丫頭談戀愛了,不過即便談戀愛,前些日子剛說了一個女孩兒如何變的高貴,相信那丫頭應該能把持的住自己。
能讓螺兒這般如修羅附身一般,想來……他的眸色漸冷,瞳孔黑的發亮,閃爍著冷寒的光。
“走!”路西菲爾拉著顧雅螺上了計程車,一千大鈔隨手扔給了司機,“給我以最快的速度到達半山。”幸好是在港島,離的近。
“好嘞!”計程車司機一看見英女王的頭像,頓時心花怒放道,腳下這油門一踩,車子如離弦的箭似的飛了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