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9部分

當中電影開始了,60至80年代香江邵氏公司出品的電影中,無論是古裝黃梅調,抑或民國軼事劇,甚或抗日題材電影,絕大部分都在其清水灣片場流水線完成。

是以,從畫面質感上來說,無論何種型別,總能找到對應的佈景來作為解決方案;從影像質感上來說,則切斷了觀眾透過鏡頭認識真實世界的可能。所有的故事。都天然存在於佈景中,銀幕上的中國河山,也只是一種浮華的想象。

雖然現如今山水是佈景搭出來的假的可人是真的。後世山水是真的,可人卻是假的多。

故事很老套,兩人卻看的津津有味兒,沒有那種男女在電影院約會,發生些曖昧的事情。

頂多是路西菲爾抓著顧雅螺的手不放,兩人內心早已不是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再說了年齡擺著呢!所以倒是認真地看電影。

故事講述三姐妹為報仇殺敵。壞人寫得沒那麼笨,詭計和陰謀一個接一個,大姐**美人計反中圈套。二姐是主角機智臥底,潘迎紫小妹一直受傷,玄鐵神劍磁力驚人。

就像張冀說的,都是盛名所累啊。臉上有了劍疤的羅烈一下子就從愣頭青變成大反派了。說是江湖三女俠。最終還是羅烈大戰張冀。兵器很牛。強力大磁鐵。

三女俠,有兩個成寡婦了。劇情頗離奇,只是有些弱智,最後的竹林之戰不錯。

編劇很有功力劇情頗為曲折,只是有些近於兒戲。兵刃也夠搞,最後用木石為兵刃居然搞定了玄鐵神劍。中間瑕疵也讓顧雅螺他們一目瞭然,不知是停機再拍還是修復的膠片斷了,銜接不自然。最後的竹林大戰拍得頗為用心。不過也沒啥想象力。

羅烈演**oss好**,完全蓋過正義一方的魅力。三女俠略蠢……

&*&

江湖三姐妹放映完畢後,中間休息十五分鐘,兩人去了一趟衛生間,影院裡只有稀稀落落的幾個人,都出去放風了。

兩人回來坐著閒聊,對於咬甘蔗兩人還真做不出來。所以路西菲爾買了些瓜子,顧雅螺抓了把瓜子,悠閒的坐在椅座上,邊磕邊聊。

瓜子皮扔在空紙袋裡,電影看完後,隨手拿走,扔到垃圾桶裡。

“下面是放映什麼?”顧雅螺隨口問道。

“梁祝。”

“黃梅調經典,很賣座的影片。”顧雅螺想起來道。

這部神話一般的電影,在臺灣上映時,連映數月,賣座記錄據說保持的二十年,有一位老太太甚至看了141遍,猛人!它之所以賣座,是因為去了臺灣的大陸人懷念故鄉,多次進電影院,只是為了熟記歌詞。

“依然是國語片。”顧雅螺輕問道。

“對!”路西菲爾不解道,“我記得這裡不應該是粵語片的天下,我粗略看了一下都是國語片。如有名的《不了情》與《江山美人》都是國語片。”

顧雅螺想了想道,“1950至1960年代香江國語文化流行,兩岸忙於政治、軍事,爭鬥,香江此時卻傳承中國文化。

這段期間內,香江在天時、地利、人和各方面配合下,因緣際會開創出一段熱鬧多元的中國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起了相當積極的貢獻。

一九四九年後,大陸與臺灣剛形成對立,政治意識形態色彩很強,文化也被政治化,如大陸出現宣傳革命和社會主義的新文化形態如樣板戲,臺灣則是**文化氾濫。香江適逢兩岸非政治性文化正處低潮,又由於接收了大批從上海逃出的文化菁英,在此前以上海為中心的文化活動,遂由上海搬到了這裡。

從上海南來的菁英,開始掌香江的文化產業,他們包括:創立明報的查良鏞金庸先生;著名作家:倪匡、劉以鬯、卜少夫、司馬長風;建立‘東方好萊塢’的邵氏電影公司老闆邵逸夫及旗下四大導演:拍黃梅調、宮廷戲及風月片的李瀚祥、拍新派武俠片的胡金銓和張徹、拍超現實俠片的楚原)等……”

“就如同國語音樂流行一樣,這一代人都是從大陸過來的。”路西菲爾輕笑道,“哎!螺兒你說百代唱片為什麼沒有搬去臺灣。”

國語時代曲製作中心…百代唱片公司,在上海被新政府接收後,也於1952年到香江重張旗鼓。許多海派時代曲名家,如姚敏、陳蝶衣、王福齡、姚莉、張露等也紛紛南下香江。

“也許是這裡的政治環境相對寬鬆吧!”顧雅螺猜測道,接著又道,“總之這些上海文藝界人才的到來,讓這裡從原本以粵劇、粵曲為代表的單一廣東文藝形態,變成了以國語為主的多元文化。不過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