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童年(1)
一直站在最初的地方,像水泥陽臺上的*,氣息淡定,開得張狂。確定夭折的童年,好像永遠都在那裡。沒有傳說中金色的陽光,孤獨埋進土壤。陽臺上的*,仰著臉,任性地在成長。
小學五年級的一堂班會,照例是整風運動。班主任一千零一次重申校規班紀,忽然有感而發,文縐縐地來了句:教不嚴,師之惰;生不養,父之——話未完,班主任緊急剎口,死死咬住半截呼之欲出的“尾巴”。教室裡鴉雀無聲,全班學生的目光集中在一個人身上。第五列第三排的明夷頓時成為焦點,一個燒焦的點。明夷臉頰通紅,手心冒汗,陷入巨大的茫然和慌亂中。
當時太陽正在西沉。班主任厚厚的鏡片上,餘暉左右閃爍。明夷隱隱感到出事了,有一件大事發生。所有人都心知肚明,除了她這個當事人。
我從哪裡來的?媽媽答,街角的垃圾桶裡撿來的。爸爸說,不對呀,是從公園的長椅抱回來的。很多同學講過這樣的笑話,他們笑得很開心,因為只是一個笑話。明夷問過同樣的問題,爸媽的回答異常認真:你當然是我們生的。現在,異常的認真變得異常可疑。
對於班會上那突兀的一幕,她的老師和同學們,一個個貌似知情者,沒有一個來對她做進一步說明。班主任仍然熱衷表揚她名列第一的成績,同學們仍然當面鼓掌,背後竊竊私語。石頭砸進午後的湖心,很快的,湖面回覆平靜,展開一張安然無恙的臉。只是把岸邊的人,從夢裡驚醒了。明明一塊巨石的動靜,她不可能置若罔聞。
明夷頭一次留心她的父母。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她都在暗中觀察著,希望能看出一點破綻,或者,完全看不出端倪。
清晨,天還沒亮。街頭的廣播剛剛響過《歌唱祖國》,夫妻倆準時起床。張茉芬在狹窄的廚房燒開水,煮雞蛋,有時是荷包蛋。明榮提著飯盒出門。他穿過冷清的小街,走過薄霧繚繞的老鐵橋,到河對面的廠子食堂買豆漿油條。
明夷起床後,夫妻倆便圍著她打轉。一左一右守著她吃完早飯,又起身替她整理書包文具,不斷叮囑要好好聽課,直到把她送出門。明夷走到宿舍大門外了,張茉芬還從三樓的陽臺探出身,大聲提醒,等兩頭都看不見車,再過馬路。
晚上,明夷在房間做家庭作業。明榮夫婦在客廳看電視。新近買的十七寸彩電,兩人不斷起身,不斷將音量調低,最後低至不可聞。夫妻倆顯然也無心於電視。明夷的檯燈幾天前才換過,45W ,對一張小書桌來說夠亮了。明榮還嫌不合適,進來看一陣,說下次換個60W的才行。張茉芬坐在沙發上織毛衣。冬天織,夏天也織。只要有新的編織法在寧城興起,新款毛衣就能給明夷穿上身。
這是一對相當稱職的父母,疼愛有加,呵護備至。她此前的童年,歡天喜地無所掛慮,全然不似音樂課本中“小白菜”那般悽苦。任憑明夷怎麼翻舊帳,也找不出挨打受罵的景象。真要雞蛋裡挑骨頭,就只能說,這對父母太周到,有嬌縱之嫌。一個小孩子,怎麼連捱罵的機會也不曾有?
明夷沒有因此高興起來。她有了另一個發現。父母都是長型臉,單眼皮,極具夫妻相,膚色也統一偏黃。她在自己臉上看不到他們的影子。
很多個夜晚,明夷站在一塵不染的穿衣鏡前,仔細端詳自己的臉。父母已經入睡。她不敢開日光燈,雪白的光太突兀,瀉出門縫去,她怕引父母生疑。她只能用那盞橘黃的檯燈,燈罩保護下,她稍感安全。
為了看得更真切,她將檯燈雙手抱著,舉到臉的一旁。不管怎樣看,不管怎樣調節光線,鏡子裡的人面板太白了,臉型也不夠長。特別是那雙眼睛,圓圓地張著,每一次眨眼,睫毛的影子斜裡掠過,去向不明。身後一片漆黑,來路也是不明。沒有源頭,沒有緣由,她是個無端端活在世上的人。
這個發現讓明夷心驚肉跳。也許,不是每個人都長得像自己的父母,不止我,很多人都這樣。這很正常,沒什麼稀罕。她盡力想說服自己。鏡子裡的人臉紅得厲害。她越來越心虛。
期末家長會,是張茉芬最風光的時刻。班主任誇讚明夷的話能裝一大筐。其他家長的羨慕眼光,更如針灸高手般,處處紮在她舒服的穴位。
張茉芬特意瞄了王美蘭好幾眼。張茉芬和王美蘭同歲,住同一個宿舍區,同是絲廠工會的積極份子,素來氣勢相當,難分高下。不過兩人各自女兒的成績則如雲泥之別。明夷總是全班、乃至全年級第一名。王美蘭的女兒李嬈始終在下游徘徊。這回更是跌落谷底,考了全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