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還得往上翻個八度,藝人唱完腦門上都得冒汗珠子,特別賣力氣。
“怪”典型代表應該是馬三立老相聲,馬派相聲的表演風格確實非常有特色非常獨樹一幟。不溫不火,不鹹不淡,不葷不素,就像是跟你聊天一樣隨意自然,絲毫沒有表演的痕跡,往往像是在和老友閒聊的時候便把相聲說完了,境界相當了得,就算是在天津這個相聲窩子裡面也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有“無派不宗馬”之說。
馬家在相聲界的地位也是相當超然的,馬三立老先生就不用說了,聽相聲的沒人不知道馬三立的,其本身也是相聲的第四代傳人,壽字輩的老先生。
馬三爺的父親就是相聲八德之一的馬德祿老先生,外祖父是相聲的第二代傳人恩緒,就是給慈禧太后獻藝,並且獲得御賜玉子的那位。可以這麼說,馬家一門祖傳的大師,包括馬三爺的公子馬志明先生,人稱少馬爺,馬派相聲的嫡系傳人,也是大師級的人物,相當了得。
相聲門裡面的傳人輩分也有爭議,馬三立先生在《天津文史資料選集》和《中國相聲史》上面都把張三祿先生作為相聲的第一代,傳聞窮不怕先生是叫張三祿做師父的。但是這一說法爭議比較大,蘇文茂和田立禾兩位先生都反對這一說法。
因為張三祿從來沒有留下來過一段相聲,不能把一個表演八角鼓的藝人當成相聲鼻祖,他們認為窮不怕先生才是相聲的第一代傳人,作者贊同後一種觀點,所以寫作的時候論第幾代傳人,都是按窮不怕是第一代這樣算下來的。
祖師爺和開山鼻祖是不一樣的,相聲門的祖師爺不是窮不怕,而是東方朔。在舊社會藝人的地位都很低,就會供上一個非常出名的有關聯的人物奉為祖師爺,以便提高自己的地位。
就像梨園行會供奉唐明皇為祖師爺,據傳聞唐明皇是個狂熱的戲曲發燒友,經常讓戲曲俳優在一個種滿了梨樹的園子裡面演出,這就是梨園行名稱的由來。而且這位皇帝不僅聽戲,還寫戲,甚至上臺唱戲,最喜愛唱丑角。在清代黃幡綽的《梨園原》裡面曾說:“逢梨園演戲,明皇亦扮演登場,掩其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