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和紗與丁理慧都是打雜混臉熟的狀態。眼看又到了短暫的休息時間,丁理慧一邊趁機補抹點東西,一邊用豔羨的語氣讚歎:“你倒是一點不怕燥,從江南到塞北,面板始終這麼好,我都嫉妒你了。”
馬和紗的膚質,實在是太讓人羨慕了,不但白,還沒有歐美白人的粗糙。而且怎麼折騰怎麼造都是那麼瑩潤光滑。
“別擔心,姐,這只是你水土不服,很快就會好起來的。”馬和紗寬慰了一句,隨後就聊到了工作上,“這幾天你還忙麼?我沒什麼事情,就在那邊觀摩,看分鏡頭安排。”
紀錄片按說是實打實拍攝就好了,分鏡頭是沒必要給被採訪物件看的那只是供後期導演剪輯的時候,拆戲所用。
不過,提前讓被拍攝物件瞭解一下分鏡,也能讓對方心裡有個底,知道自己要出幾個場景、分別有哪些表現。
馮見雄為瑪仁糖乃至擦邊球露臉的松鼠果業準備的植入劇情,前前後後加起來,一共有接近15分鐘。陳導為了顯示自己拿錢辦事兒,這才讓馬和紗多跟組揣摩幾天。
“磨刀不誤砍柴工,你多揣摩觀察幾天也是好的,這樣才不容易返工麼。我這邊,也就看看預算達成率、拍攝進度,暫時不忙。”馬和紗答道。
兩個女生在場邊聊著,一個場務走了過來,轉交代了幾句陳導的要求。
“馬同學,下午就要你上了上次你自己排練的那個自我介紹臺詞,陳導聽過了,你最好改一下。”
馬和紗連忙搓了搓手,有些期期艾艾地應承:“誒您說,我都改,請多多關照!”
一邊說,她還不由自主鞠了個躬。
她可是在江南衛視上個訪談節目都要緊張的,再往前就沒有影視經驗了。作為大一新生,面對這種場合緊張也是很正常的。
“別急,沒什麼大的要改,大部分都不錯了。”那個男場務笑著寬慰了她一句,“就是開始的名字這兒,陳導聽說你原先是有本族名的?那就用那個名字好了。別叫馬和紗了。”
“……用全稱?”馬和紗侷促地一愣。
場務一陣無語:“當然是用一段就好了,你見過誰上紀錄片寫全名的,又不是smy。amt那種國家領導!”
馬和紗確認道:“那就是用古迪麗娜了?那也行……抱歉,我能知道為什麼要這樣改麼?”
場務只能耐心解釋:“陳導說,這樣利於體現民族團結麼,你打‘馬和紗’,不明真相的還把你當成歸化的西方白人呢。那些外國人來華很多也會取個漢名的麼,比如大學者費正清。”
“好,謝謝。我準備一下。”馬和紗又鞠了個躬。
“看來你很受重視呢,陳導連這種細節都幫你揣摩到了。好好表現,說不定你以後就火了呢。”丁理慧發自內心地勸慰了一句。
第119章 “舌尖體”的誕生…上
“一次用120斤葡萄,像釀葡萄酒一樣人工壓榨破碎,得到100斤葡萄果泥。果泥的果糖和葡萄糖含量高達30%,經過四個小時的熬煮,當果泥只剩下40斤的時候,就可以得到像蜂蜜一樣粘稠的葡萄蜜……”
“核桃是阿克蘇的,棗泥是和田大棗,趁熱倒進葡萄蜜裡炒制到焦香酥脆……”
鏡頭前的馬和紗,一絲不苟地在自家的廚房裡,操作著幾個月來已經練熟了的手藝
當然,在錢塘高穗果家的廠子裡,所有的工序早就用機器替代了,並不需要手工操作。這裡的只是擺拍。
一邊操作,馬和紗還要偶爾按照劇組要求營造的情境,跟家人或者助手自言自語幾句,把工序交代一下主要是為了強調正宗瑪仁糖的成本確實非常高昂,賣得貴自有貴的道理。這也是民族團結的需要,自從上級知道他這個紀錄片裡要上切糕,就打過這方面的招呼。
《舌尖上的華夏》是比較新式的紀錄片,陳導為這個本子也醞釀了兩三年,還是有野心的。
他並不希望片中出現記者這樣的採訪者形象,更喜歡徹底客觀地旁觀劇中人的獨白。
於是就有了眼下這種拍攝形式。
馬和紗的廚藝是不錯的,只是容易緊張。好幾次都情不自禁在不該看攝像頭的時候看了攝像頭,只能重來一條。
陳導坐在監視器前,看著拍攝的效果,眉頭始終沒有展開。他還戴著耳機,聽著一份提前錄好的配音解說草稿,在心裡尋找著節奏。
對於任何影視作品而言,配音和bgm都是最末期的工作(用同期聲的不算),是在剪輯得差不多之後再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