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6部分

驚了,以他地見識,他還真地想象不出,除了大明朝以外。還有什麼地方能消化掉那麼多鹽。當然了,這不是他所要關心的事情,他要關心的是,在這個生意中,他怎麼參與怎麼賺錢。

趙構是不是善人。王動並不清楚,但趙構對賺錢的興趣,王動碼的很準,開始的時候,他本不想去收購鹽場。趙構與琉球三國王室雖然有交往,但也只是在行賄受賄的層面上,並不是很鐵。他本人也不想與王室綁地太緊。考慮到鹽在大明朝的重要性。這三個小國的鹽場大多也是官營的,或是要官府的許可方能開鹽場。商行加入進來之後。趙構地腰粗了不少,真的是有錢能去收購鹽場了。但這種風險大的夥,商行下的注也要重,這裡的餌便是趙構本人不大清楚的朝鮮和南洋市場。商行許諾,把趙構的主業,漆器推往朝鮮和南洋市場,這樣一來,趙構地眼睛馬上就睜地大大的了。

相對於日本,琉球國實在是太小了,但在大明朝地外交關係上,琉球國的地位要比日本高多了。誰讓他們的國王聽話呢,不只是現任國王聽話,接下來的國王也會聽話,因為王子們,大多這會都送去大明朝接受教育去了。

琉球雖小但有三國,王動本來的意思是,看看能不能暗中相助一國,統一了琉球算了,然後自己在扶植一個傀儡,或是直接取而代之。但這樣一玩,動作就比較大了,就王動現在的實力完全可以把琉球給封鎖了。要想避開強大的明朝,它周圍的小國家,特別是與明朝交好的國家,處理起來一定要小心。

與陳澤商量多次之後,王動最後的決定是走經濟路線,在經濟上控制這個國家。要想影響琉球的經濟結構太簡單了,第一就是往這裡運大米,徹底改變這裡人的飲食習慣,這些只有王室吃的起的東西,要讓老百姓也吃的起。第二就是展漁業,展自己的大漁業,讓琉球國的小漁業破產,這個不難,因為王動有船,有大船。第三就是大力展鹽業,這個已經開始做了。

由商行出錢,趙構去買鹽場。這在當地幾乎沒有任何阻力,因為大多數鹽場的鹽都是賣給陳貴的,他想要哪個鹽場死,簡單太容易了。買下鹽場之後,開始漲鹽工們的薪水,這下子,原本最窮最苦的鹽工,日子過的反比一般的漁民要好,弄的很多人紛紛到鹽場找事做。趙構這個大善人的名聲,倒是傳開了。讓當地人吃驚的事,趙構彷彿真要做個大地主一樣,到處去買灘塗地,買下之後,又瘋似的建鹽場。弄的琉球三國沿海到處都是鹽場,誰也搞不清楚,趙構哪來這麼多錢買鹽田,也搞不清楚,這麼多鹽運去哪裡。這些東西自然也不需要他們清楚,總之,鹽田多了,官府抽的稅就多,又有很多的人有事情做,有飯吃,這自然是好事。

商行衝擊琉球漁業的第一步是建立自己的船隊,僱傭當地的漁民,這種作業方式,遠在長沙的江邊魚行早就有現成的經驗了,第二步是很多人都沒有想到的,王動在琉球建了個冷庫,只要是自家出海打魚的船,全都配備了小冰室,這樣一來,他們船出海一天,打到的魚或是庫存的魚都是最新鮮的。而且,在琉球捕到的魚,量大之後,全部都醃製好,由商會往大明朝運,僅瀟湘記一家就能把這些鹽魚醃魚給分銷出去。

王動離開琉球后不久,夷州出的第一批漁船便到了琉球了,配備了多種網,配備絞網,更牛的是,還有魚槍,這可是用火藥射的魚槍,其實不難,在原來的手炮的基礎上研製的。這些裝置,琉球人沒有見過,但在夷州,那裡的漁業社已經用了幾年了。新成立了東海漁場,主要的漁民都是夷州過來的老船伕了。漁場的船第一次出海,就讓當地漁民看的目瞪口呆,捕回來的魚,大到鯨、鯊,小到黃魚,更有部分魚回來後還是活的。活的魚,漁場開辦了排籠,賣不了的全數養在了排籠裡。這下子真的是讓琉球人吃驚了,根本沒法與之競爭的,捕魚自己吃還行,想要捕到了拿去賣,根本賣不過漁場,他們那裡魚多,價格還便宜。

幾個月後,漁場第二批船到,開始大量招漁民,這時腦子轉的快的漁民已經想到去漁場做工了,事實上,他們也沒得選。漁場對琉球人也不錯,一般不只是招青壯,而一家老小全都招過來。能出海的上船,不能出海的養魚,餘下的老弱婦孺安排去了加工廠,也算是人盡其用。

至於大米,那就不用多說了,王動旗下的西洋諸國和夷州都是重要的大米產地,他自然可以犧牲部分利潤,要緊的是,把琉球的臣民們趕到他能掌控的產業中去。王動不需要當地種大米,他只要他們吃米就行了,要把他們飲食結構中海產品佔80的局面改過來,要讓他們60吃米,這樣,當地人的胃就抓在商會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