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辣椒,也是在幾十年前傳入中國,但只限於從沿海到西南一帶,然後慢慢傳入四川湖廣,最終才傳遍華夏。
不過要說中華大地到處都能食辣,那得是物資流傳特別發達之後的事了。
玉米則是被張守仁人為干涉,提前了幾十年進來。
“這作物,鄭家運船的人來說,倭國已經有不少地方播種,產量低,也不好吃,甚至還不如黑米和小米、高粱,但關鍵在於耐旱,只需少水則可成活,隨便拋灑,不怎麼去管它也成。國華,前次我接到吳次尾的書信,他路過河南迴南都,一路但見赤地千里,處處都是餓死的人,全家老小一起死於途中的情形,非止一例。如此慘事,我讀了也是十分傷心。雖然我不是河南人,亦不是陝西山西人,但人同此心,試想自己的家人父子餓死於途是什麼感覺,那心就象是在油鍋中來回反覆的煎炸一般……現在我浮山這裡是高產了,但天下之大,不能實行大人之法的地方也極多,如果能推行這些不畏寒而耐旱的異種,天下人少點凍餓之苦,便是足了我平生之願了!”
陳子龍又黑又瘦,說到最後,聲音有點哽咽。
如此看來是吳應箕的信給了他很大的衝擊,這些南邊的才子向來風流自詡,一向又居住在南京和蘇州等富裕地方,平時雖然讀書不止,但也追歡買笑,管天下再亂,也只是嘴上談資罷了。
第四百八十四章 種子(2)
現在有自己的親朋好友親寫書信過來,言及慘狀十分詳細,如歷歷在目,這自然也是給了陳子龍很大的衝擊。
張守仁也是心思複雜,他一直是把浮山的事放在首位,而現在陳子龍的話也是叫他有點慚愧。玉米和番薯只是興之所至叫人引進,而隨著種種辦法的實行,浮山這邊作物的產量已經大為提升,所以對新品種的事自己已經不大放在心上。
但想想陝北和晉北那樣的地方,根本搞不起自己這生態圈來,想叫百姓能過上溫飽的日子,一則是將來科技進步,二來便是這些可以對抗自然的種子。
他心中複雜,一時只撫弄著那玉米種苗,喃喃道:“這東西是耐旱的很,但開初不識其法,產量不會很高的。”
在農作物的栽培歷史上張守仁是有所瞭解,玉米這玩意一直到康熙中晚期才真正推廣開來,種植之法也是漸漸成熟,產量也漸漸提升起來,有了這玩意,加上番薯,中國在乾隆年間人口大爆炸,人口第一次超過兩億和三億,一直到四億。
但現在來說,栽培之法不可能一下子就成功,產量提升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那不是和番薯一樣?”
聽張守仁這麼說以後,陳子龍也不禁一呆。這番薯也是外來的種子,特點也是耐旱耐寒,還能作養地力,好處極多,但要命的就是產量很低,難道這玉米也是一樣的貨色?
“番薯產量低,該是栽培不得法吧……”
張守仁也是撓頭,他記憶裡番薯這東西產量不要太高,當然後世的種子好農藥肥料都上,產量高是必然的,但一畝番薯高產達四五千斤,就算沒有化肥農藥,也不該是一二百斤的產量,這裡頭肯定是有問題。
“先師徐文定試種多年,雖有改善,但不曾改良其根本。”
陳子龍站直身子,苦笑道:“若是國華你有辦法改良,我願拜你為師。”
此人痴於農事,竟是真的瘋魔了一樣。憑他的身份地位,文才名氣,加上在復社中的地位,怕是張守仁拜他為師也不會**份,更何況他一個兩榜進士拜一個秀才都不是的武將,傳揚出去,恐怕人家大牙都笑掉了。
張守仁也是啞然失笑,身邊的李鑫等人都是微笑搖頭,均是覺得匪夷所思。
“沒法子就莫要吹噓了。”
陳子龍斜眼挑釁,模樣十分可惡。見他如此,張守仁被激不過,便是大聲道:“臥子兄,我也不要你拜我為師,若是今年我將這番薯收成提升一倍,你需入我營務處,以你之才,替我主持屯田!”
現在的屯田局是鍾榮的差事,此人十分精細,也任勞任怨,不過要說屯田局正的職務換成陳子龍,怕是誰也提不出異議來,便是鍾榮自己,雖是臉上神色一變,但嘴上卻也是隻道大人有識人之明,陳推官任屯田一職,毫無可挑剔之處。
“屯田是好事,學生自當襄助。”陳子龍想了想,賭氣道:“張天如上次寫信來,說是你與劉帥有點誤會,叫我做冰人,替你們和好。便是劉帥自己,也曾親寫書信來,叫我代為解釋。我不願多管閒事,但也卻不過復社盟兄弟的情面。不過如果在你麾下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