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間,兩人心中都是有悲涼之感。
但與此同時,看向張守仁時,兩人又是在眼神中有了強烈的信心,以浮山一隅之地做到如此局面,如果是控制整個登萊,或是整個山東?
或是……
兩人一起搖了搖頭,更深遠的,現在是不敢再想下去了。
身邊兩個讀書人的詭異心思張守仁並沒有發覺,他的心情也是很好,浮山這裡是衛所軍戶的田地被他收回,又以僱傭的形式吃下了一部份民田,湊了二十萬畝的屯田範圍,建成了一個小生態圈。
現在浮山一地,去年屯田數字在二十萬畝,今年百萬石麥可期。整個登萊鎮與田莊所用之糧,以浮山所和方家集一帶少量的民田就能供給了。
事實證明,從水利到肥料再到除蟲,還有平時的鋤草等一系列的活計做下來,從平均畝產兩石提高到五石是完全可行的,等田莊計劃完成,屯田數字最終達到數百萬畝的時候,一切就都不需再愁了。
“臥子兄?”
陳子龍沒有住兵營,也沒有在附近農莊租住院子,但是更沒有在膠州城中他的官衙宿舍中居住。
他這個膠州推官除了上任時辦手續時進過膠州城,平時就壓根不挨城邊。這幾個月,每天就是在田間地頭來回奔走,論起名頭他是不及孫承宗,論起在浮山一帶百姓心目中的親和力與形象,陳子龍可是不在孫承宗之下的。
此人也吃得辛苦,就在方家集和浮山中間的千畝池塘和養雞的基地中間蓋了幾間小屋,十分簡陋,也就是勉強能夠遮蔽風雨罷了,然後每天就是在這幾個地方轉悠,除了晚間回覆一些書信外,竟是和外界斷絕往來,一心只撲在農事上了。
越是這樣,張守仁越是明白,眼前這位是一等一的聰明人。所謂不瘋魔不能成功,凡大聰明大智慧的人,做事情都有一股子軸勁,能吃一般人不能吃的苦,下一般人下不得的苦功,這才能獲得最終的成功。陳子龍此前編撰著作,幾年不曾出過書齋,正欲編寫農書時遇到浮山這樣的環境,不瘋魔不投入才是奇怪的事。
此時看到陳子龍蹲在一塊旱田的地頭,正不知道擺弄著什麼,張守仁眼睛一熱,隔著十幾步,便是遠遠打起招呼來。
“是國華兄,回來啦?”
張守仁的身份已經是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秦知府和李知州等方面大員遇著他已經是自稱下官,十分恭謹,眼神中是掩飾不住的敬畏,只有眼前這位,只是微一抬頭,一聲招呼後,便又是低下頭去了。
換了別人,張守仁可能還會介意,但眼前這陳子龍連長衫都不曾穿,一身灰色的短褐都是穿的破破爛爛,原本白皙細嫩的臉皮曬得烏黑,臉上還被海風吹的一道道的皺紋,他心中一軟,索性也是蹲在陳子龍身上,看他擺弄什麼。
第四百八十四章 種子(1)
“這是玉米苗吧?”
看到那些幼苗,張守仁吃了一驚,先問一聲,接著自己又把幼苗攬在手中細看。
果不其然,這些青綠的幼苗就是玉米幼苗沒錯。這玩意,後世播種面積極廣,張守仁小時候見過幾百上千次,這苗是怎麼也錯不了的。
“國華你居然識得?”
陳子龍也是吃了一驚,這玉米種子是去年年底從倭國那邊買回來,和番茄、番薯、辣椒種子一起送了過來,這也是張守仁拜託鄭家做的幾件要緊事之一。
當時的種子張守仁當然是見過,不過這苗才出不久,怎麼他便認得了?
“這是辣椒,這是番薯,哈哈,哈哈哈。”
張守仁叉腰大笑,狀極開心。
他身邊的內衛們都是吃了一驚,便是李鑫等文吏也是頭一回看到張守仁高興成這般模樣,一時間各人都是有難以置信之感。
“番薯有甚稀奇的?”
陳子龍頗為鬱悶,撓頭道:“這玩意我大明北方早就有不少人種值,就是產量太低……先師,也就是徐文定早就設法改良過番薯,但多方設法,見效不大,不知道見此種苗有什麼可高興的?”
去年弄回種子,有番薯在內就是被陳子龍好一通埋怨。這玩意傳入中國很早,已經有幾十年種植的歷史了,但是產量太低,但好處是容易成活,而且不需要怎麼照顧,所以還是慢慢流傳開來,撿一些不用的荒地旱田種下去,好歹收上一些來,人吃或是餵豬都可以,一畝地能收一二百斤,最多也不超過三百斤的產量,若不是省事省心,藤蔓也能燒鍋,怕是這玩意真沒有什麼人去種它……畢竟不是正經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