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事呢。
當下言談甚觀,三人並屬下們一起向營內走去。
此次出迎,浮山營中也是大半文官武將偕行,張守仁一邊走,一邊也是給兩個開封客人做著詳細的介紹。
此次奉朝廷之命,當然也就是奉楊嗣昌之命出征,浮山營出動的規模其實並不大,正兵五千,輔兵兩千,一共才七千三百人不到的規模。
原本張守仁是打算動員一萬五千人左右,但計算了一下沿途的耗費,實在是負擔不起,只能作罷。
在八月份,張守仁為組建出徵部隊也是耗費了極多的心血,最為恐怖的就是各營營將們的追殺和圍堵。
出動規模不大,人數少,就只能是在各營中挑選,誰哪個營,挑哪個隊,直接就是關係到這個營和該隊的前途問題。在浮山,一切都是虛的,什麼東西都不如戰功來的直接瞭然,在別人出征實戰的時候,自己卻只能繼續訓練,這個打擊無疑是巨大的。
在這種懼怕之下,從士兵到哨官,再到隊官,再到營將,士兵們不敢堵徵虜將軍,老資格的營將們卻是絲毫不懼,甚至一些出身早一些夠面子的隊官和哨官都是堵在張守仁的家門口請求出戰,寫請戰書,甚至是上血書,後世那支軍隊的種種請戰的激昂場面,竟是在這幾百年前的大明軍中罕見的出現了,這種場面,若是給內地軍鎮或是遼鎮的將領們看到了,怕是連眼珠子都會彈出來吧……
七千人,幾乎每個營都被挑到了,甚至鋪兵人選都經過了激烈的竟爭,現在組成的是一支浮山軍最強的陣營,五千戰兵來自所有的浮山營,經過嚴格的挑選,足以負擔此次南下的做戰任務。
軍士七千,幾乎所有營將隨行,而跟隨的騾馬數字則是更加的驚人,隨行的戰馬便是有五千餘匹,挽馬和騾子等又有三千餘匹,加起來的騾馬數量就是九千七百餘匹!
這是其餘軍鎮難以想象的龐大數字,松山一役,朝廷調兵馬十三萬,皆是邊軍精銳,隨行馬匹不過是四萬匹。
浮山鎮是七千人,隨行馬匹,便有近萬匹之多!
強勁的行軍能力,便是由此而來!
第五百三十二章 細節
如此龐大的騾馬群保證了浮山軍的行軍速度,在馬匹得到充分精料補充和悉心照料的前提下,戰馬和挽馬組成的車隊可以最大程度上攜帶軍需物資,保障軍隊的行軍效能。
出發之時,有兩千一百輛大車隨行,一小半是車炮營的車輛,攜帶的糧食有限,一半多些是輔兵大隊的馬車,攜帶了大量的糧食。
因為要保證糧食基數穩定在兩萬石以上,所以這一次戰兵的鎧甲只能是靠一部份挽馬和戰馬幫著拉載了。
在每天消耗五百石糧食和大量的肉食的提前下,整個輜重營幫助戰兵隨營攜帶了五十天左右的補給,這個成績在當時已經算是奇蹟。
沿途過來,消耗一點就補充一點,在預先做過情報工作以後,糧食工作成為比做戰計劃更高一層次的最緊要任務。
在崇禎十二年到十三年這兩年時間,全國各地都有大旱,甚至是蘇州府都有蝗災,可見當時的旱災有多麼嚴重。
在河南,特別南陽等幾府,已經到了掘草根吃樹皮的階段了。
糧食越少,糧商越是囤積居奇,富戶也是把糧食儲存起來,不敢發售。到了開封附近時,一石糧的價格已經到達十兩銀子,是萊州的二十倍。
“兩位請進,請到大帳說話。”
張守仁對這兩人還是十分客氣的,畢竟兩人的名頭和能力在那裡。
沒有哪一個勢力能包打天下,任何勢力在崛起過程中都是不停的吸納其餘勢力中的人才,張守仁的打算就是如此,不停的吸納人才。
哪怕就是黃澍這樣後世的臭名昭著的人物也是如此,他確實不是一個純粹的好人,但張守仁認為,越是這樣的人反而越容易使用,如劉宗周和黃道周這樣的人,雖然性格純粹,是傳統意義上的儒士和好人,但這樣的人能為他所用嗎?
怕是很難。
明末時節,真的是映證了什麼樣的上級就有什麼樣的下屬這句話,著名的錦衣衛使駱養性,在崇禎手底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奸臣,無惡不作,到了清順治年間在天津任職,撫境安民,對上敢於直言,儼然一個循吏。
當然現在談拉攏還為時尚早,張守仁與兩人並行,而陳永福和黃澍兩人,為了表示恭謹,則是落後兩個身位。
沿途所見,更是令開封府城出來的諸人,越發驚異。
營中大車極多,按方位擺列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