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一臉風霜塵土色的陳子龍,吳應箕感嘆道:“臥子你真是願做實事,也可以做實事的人,相比較起來,我很慚愧!”
第六百五十九章 急行
陳子龍意動,勸道:“次尾兄你不妨留下,同弟一起多做些有益民生的事。”
吳應箕笑道:“我又不懂農事,留下恐無益處。”
“次尾兄太過謙了……”
“臥子不必多言!”
吳應箕打斷陳子龍的話,態度也是十分堅決。見陳子龍有點愕然之態,吳應箕便道:“前些日,我與天如兄問及登萊士子可受壓制,或是不公對待,當時臥子是如何說的?”
“並無此事啊。”
陳子龍道:“完全無打製之事,府學並縣學的稟膳生員,原本不過鬥米俸給,大將軍去年年尾給生員每月增益一倍,不時賜給酒肉,諸府、縣生員,無不讚頌,哪有什麼鉗制壓服的舉措?”
“表面上是如此……”吳應箕呵呵一笑,話到喉嚨邊上卻又咽了回去。
這十幾天來,他們去了膠州州學,還有即墨縣學,見了不少在苦讀的秀才。以山東這邊的情形來說,在崇禎早年時,登萊窮困不堪,到處都是流民,遼東流民幾萬人,濟南東昌一帶河南流民多,青州府在崇禎早年的記錄裡還有人肉市場,都是窮到不能再窮的地方了。
歷來科考,江南肯定是大頭,福建江西湖廣諸省也有不少,但山東陝西一帶的生員數量嚴重不足,文氣不張,遠不如江南一帶的大世族,世代應考,有關係網,甚至能揣摩到考題和大致的方向,主考官也多是江南一脈出身,明清之際,江南不少四五百年連續有讀書應考中進士的人家,絕非是表面上的那麼簡單。
就因為山東文氣不如江南,所以對所謂的讀書種子,張溥等人自是更加重視。此番看遍浮山一帶,對那些秀才生員,也是多有注意。
好在,縣學州學都明顯年年修葺,學官們拿著比在別處多兩三倍的補貼,一個個穿著綢緞,臉上放著油光,別的府縣,學官這種佐雜官兒,除非指望童生中了秀才,秀了中了舉人時來送門生紅包,五錢到一兩的包封送到手時,才算有額外的收入,平時就指著一年十幾石米二十幾兩銀子過活,養活一家大小,還不能失了身份,日子過的是苦巴巴的。
登萊這裡的學官日子過的好,秀才們領的膳米也多,學習的氛圍當然不差。
但吳應箕知道,看到的只是表象。
更多計程車紳被商業吸引了,膠州,萊州,登州,威海,登萊一帶出海口多,張守仁一手開創了對外的海洋貿易,巨利之下,不少士紳之家已經不對田地有興趣,轉而將手中的藏銀取出,開始造船和投身商業。
在浮山海邊,到處都是砍伐下來的巨木,最早的已經曬了半年之久。
想造大型的福船或是沙船,沒有好木料是不成的,造船的木料最少要曬一兩年,徹底將水氣曬乾,這樣鋸成木料造船不會膨脹吸水變形。
浮山和靈山就是後世的青島一帶,人口在當時不算多,嶗山山脈一帶積木不少,巨利吸引之下,大木頭快被砍光了。
聽說已經有商人和浮山水師聯絡,請用官方的商船從遼東那邊帶木頭回來。
寬甸那裡什麼都缺,就是不缺上等好木料,一船船的放回來,造船的木頭儘夠。在事大貪多的心理下,這裡的商船都打算造六百料或八百料,甚至有人在造一千料以上的。
在浮山這裡,有鄭家船隊帶來的不少福建一帶的造船工匠,還有江南請來的船師,欣欣向榮,船廠碼頭一帶,人山人海,各色口音都有,吳應箕還聽到不少南京與蘇州口音,恍惚間以為自己已經回到江南。
這樣的情形,也是令張溥和吳應箕私下討論時,感覺痛心疾首的一件事。
如此下去,何談作養文氣,培養真正的書香世家,用來倡明文教?沒有富戶,則佃戶無所養,沒有儒學,則世人無廉恥,人無禮教,還成個什麼世界?
現在登萊縉紳全部經商,進行海貿,情形比江南還要厲害的多,加上有一個厲害的強藩鎮守,將來會伊于胡底,誰能逆料?
正因如此,吳應箕感覺浮山不可留,並非是讀書士子應該駐留的地方。
還有一個疑慮,他在浮山一帶也看到有不少報紙一類的東西,商人辦報,醫院有報,還有官方的塘報也有刊印和點評,十分詳細,比起江南的邸抄塘報要詳細和鮮明許多。
這麼多報紙,居然沒有一個生員士子或是士紳反對張守仁,吳應箕和張溥也曾私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