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
蛇,身長二十米以上,尾部有分叉。捕食時於水中用尾巴鉤岸上動物食之。《水經注(若水)》有載。
【鉤蛇】
蛇,身長二十米以上,尾部有分叉。捕食時於水中用尾巴鉤岸上動物食之。《水經注(若水)》有載。
【夫諸】
象白鹿,但有四角。招大水。《山海經(中次三經)》有載。
【山蜘蛛】
巨蛛,大如車輪,其絲可止血。《南部新書》有載。
【鳴蛇】
大體如蛇,但有四翼,發磐磐之音。見則大旱。《山海經(中次二經)》有載。
【南海蝴蝶】
巨型蝴蝶。有人曾捕之,去掉其翅膀和須足,仍有八十斤,極其鮮美。《嶺南異物志》有載。
【幽安鳥】
類似有條紋的小猴子,經常發笑,看見人則躺倒,因叫聲得名。《山海經(北山經)》有載。
【狸力】
豬狀獸,腳後有突起,聲音就像狗叫。應該是有cào土之能。《山海經(南次二經)》有載。
《山海經》:“有獸焉,其狀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見則其縣多土功。”
【馬jiāo】
類馬,白身黑尾,頭有一角,利齒,四足為爪,發音如鼓聲。以虎豹為食。一說可御兵。《山海經(海外北經)(西次四經)》、《管子(小問)》、《周書(王會)》有載。
【孰胡】
馬身鳥翼,人面蛇尾(與英招類似)。喜歡載人。《山海經(西次四經)》有載。
【媼】
似羊非羊,似豬非豬。在地下食死人腦,能人言。用柏枝chā其頭方可殺之。《搜神記》、《晉太康地誌》有載。
【患】
身長數丈,類牛,青眼光耀明亮,四腳於土中,雖在動卻不移開。唯灌酒能消。因為其為憂傷之氣所聚,酒能忘憂,所以可消。《搜神記》有載。
【九嬰】
水火之怪,為羿所殺。《淮南子(本經訓)》有載。
【奚鼠】
巨鼠,居於冰下,重千斤,ròu可食。皮máo可以製衣被,為禦寒上品。用其皮méng鼓,其聲可以傳千里,它的máo發可以召集鼠類。《神異經》有載。
【傲因】
類人,穿著破爛衣服,手為利爪。襲擊單身旅人,喜食人腦。舌頭暴長,有時伸出盤在地上休息,用燒燙的大石擲之,可殺。《神異經(西荒經)》有載。
【三角獸】
傳說中瑞祥之獸名。頭生三角,王者法度修明則此物至。帝王儀衛有繪其像之旗。
《元史?輿服志二》:“三角獸旗,赤質,赤火焰腳,繪獸,其首類白澤,綠髮,三角,青質,白腹,跋尾綠sè。”
【山犭軍】
亦稱“hui子”。傳說中怪獸名。狀如犬而人面,見人則笑,其行如風。其現為大風災之兆。其說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北山經》:“獄法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犬而人面,善投,見人則笑,其名山hui,其行如風,見則天下大風。”
【土螻】
字面意思常被誤認為一種蟲子;其實它是一種兇獸;形狀似山羊;四角;能吃人。
《山海經》:“有獸焉,其狀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螻,是食人。”
【諦聽】
相傳為金地藏菩薩坐騎,又稱“獨角獸”,“地聽”,“善聽”,乃九華山鎮山之寶。金地藏卓錫九華,立志修行,因有諦聽晝夜相隨,處處逢凶化吉,終成佛法。佛教尊稱諦聽為神犬,後人緣其曉佛理,通人xìng,避**,視為吉祥的象徵。
諦聽叢集獸之瑞像於一身,聚眾物之優容為一體,虎頭、獨角、犬耳、龍身、獅尾、麒麟足,形態別緻,想象豐富。世人珍之為“鎮宅之寶”、“廟堂之尊”、“天地jīng靈”和“萬獸徵物”,廣泛納為收藏。
………【異獸精怪卷】………
神話傳說
異獸jīng怪卷
【旱魃】
【魑魅魍魎更新盡在。'
【山鬼】
【魑魅】
【貓妖】
【山膏】
【吉光】
【九尾狐】
【五通神】
【火光獸】
【虹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