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育。事實上,在很小的時候,米特尼克就顯示了他在日後成為美國頭號電腦殺手應具備的天才。
米特尼克小時候喜歡玩“滑鐵盧的拿破崙”遊戲。這是當時很流行的遊戲,根據很多專家的嘗試,最快需要78步能使拿破崙殺出重圍到達目的地——巴黎。令人吃驚的是,米特尼克很快便帶領拿破崙衝出了包圍圈。兩天以後,米特尼克只花83步就讓拿破崙逃過了滑鐵盧的滅頂之災。而一週後,米特尼克就達到了與專家一致的水平——78步。隨後,米特尼克便將拿破崙扔進了儲物箱裡,並淡淡地對母親說:“已經不能再快了。”當時米特尼克年僅4歲。
20世紀70年代,13歲的米特尼克還在上小學時,就喜歡上了業餘無線電活動,在與世界各地無線電愛好者聯絡的時候,他第一次領略到了跨越空間的樂趣。當米特尼克剛剛接觸到電腦時,就已經明白他這一生將與電腦密不可分了。電腦語言‘刀,1”所蘊涵的數理邏輯知識與他的思維方式天生合拍,他編寫的程式簡潔、實用,所表現的美感令電腦教員為之傾倒。在電腦世界裡,網路空間最讓米特尼克著迷。在網路空間,米特尼克暫時擺脫了他所厭惡的現實生活,發洩著他對現實世界的不滿。
當時,美國已經開始建立一些社群電腦網路。米特尼克所在的社群網路中,家庭電腦不僅和企業、大學相通,而且和政府部門相連。當然,這些“電腦領地”之門常常都有密碼封鎖。這時,一個異乎尋常的大膽計劃在米特尼克頭腦中形成了。他透過打工賺了一筆錢後,就買了一臺效能不錯的電腦。此後,他以遠遠超出其年齡的耐心和毅力,試圖破譯美國高階軍事密碼。不久,年僅15歲的米特尼克闖入了“北美空中防務指揮系統”的計算機主機內,他和另外一些朋友翻遍了美國指向前蘇聯及其盟國的所有核彈頭的資料資料,然後又悄無聲息地溜了出來。這確實是駭客歷史上一次經典之作。1983年好萊塢曾以此為藍本,拍攝了電影《戰爭遊戲》,演繹了一個同樣的故事(在電影中一個少年駭客幾乎引發了第三次世界大戰)。
在破解密碼的過程中,米特尼克一開始就碰到了極為棘手的問題,畢竟事關整個北美的戰略安全,這套系統的密碼設定非常複雜,米特尼克最初設計的跟蹤解碼程式很快就敗下陣來。但是米特尼克喜歡挑戰,他經過努力在兩個月時間升級他的跟蹤解碼程式後,終於找到了北美空中防務指揮部的“後門”。這正是整套系統的薄弱環節,也是軟體的設計者留下來以方便自己進入系統的地方。這樣,米特尼克就順順當當,“大搖大擺”地進入了這個系統。
他向朋友們吹噓:“我知道美國所有指向天空,指向俄國及其盟友的核導彈的名稱、數量和位置!”同伴們不相信,他就開啟電腦,讓他們開開眼界。小夥伴們終於相信米特尼克說的是真的,一個個都目瞪口呆,對他當然都佩服得五體投地。對此,米特尼克心理上非常滿足。同伴們將他們的特大發現告訴大人,當時沒有人相信這些孩子說的是真話。
這件事對美國軍方來說已成為一大丑聞,五角大樓對此一直保持沉默。事後,美國著名的軍事情報專家克賴頓曾說:“如果當時米特尼克將這些情報賣給克格勒,那麼他至少可以得到50萬美元的酬金。而美國則需花費數十億美元來重新部署。”
闖入“北美空中防務指揮系統”之後,米特尼克信心大增。不久,他又破譯了美國著名的“太平洋電話公司”在南加利福尼亞州通訊網路的“改戶密碼”。他開始隨意更改這家公司的電腦使用者,特別是知名人士的電話號碼和通訊地址。一時間,這些使用者被折騰得哭笑不得,太平洋公司也不得不連連道歉。公司一開始以為是電腦出了故障,經反覆檢測,發現電腦軟硬體均完好無損,才意識到是有人破譯了密碼,故意搗亂。當時他們推一的措施是修改密碼,可這在米特尼克面前實在是雕蟲小技。
幸好,這時的米特尼克已經對太平洋公司沒有什麼興趣了。他對聯邦調查局的電腦網路產生了濃厚興趣。一天,米特尼克發現特工們正在調查一名“電腦駭客”,便饒有興趣地偷閱起調查資料來。看著看著,他大吃一驚:被調查者竟然是他自己!米特尼克立即施展渾身解數,破譯了聯邦調查局的“中央電腦系統”的密碼,開始每天認認真真地查閱“案情進展情況的報告”。不久,米特尼克就對他們不屑一顧起來,他嘲笑這些特工人員漫無邊際的搜尋,並惡作劇式地將幾個負責調查的特工的檔案調出,將他們全都塗改成了十足的罪犯。
憑藉最新式的“電腦網路資訊跟蹤機”,特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