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十畝地來給劉七家吧!”

劉七大喜,忙不迭的稱謝,王氏也沒什麼話說,畢竟以孫六子乾的那些腌臢事兒,董策把她攆出去都是輕的,更別說割出十畝地去了。

眾人看著劉七,眼中都是十分的羨慕,心中琢磨著怎麼也討好討好東家。

他們的表情董策盡入眼底,前世的時候董策年未弱冠就把十幾家店百餘個員工管的服服帖帖,更別說整治他們的。

劉七這般討好,這般上道兒,董策自然就要做出獎勵,這樣別人才能效仿,最後得益的始終都是董策。這種惠而不費的事情,他從來是不吝嗇的。

“耕牛劉七家和馮三家先用。趙泰,你和你婆娘還有王家嫂子先幫著挑水。”董策大手一揮:“好了,各自去幹活兒吧!”

眾人各自忙活起來。

晉北這片廣袤的大地上,種植最多的還是粟,也就是穀子,民間俗稱小米的。儘管小麥在北方已經是佔據了農作物中佔據了絕對統治的地位,但是這片古老厚重的土地上,還是堅持著傳統。

十六章 任命

這倒不是因為這裡恪守傳統,而是因為這片曾經密佈著森林、草原、水土豐美的土地自五代以後以來便是變得越發的乾旱,而穀子耐旱,產量也相對穩定,反而是更適合在這裡生長。

在中原地區,一畝地能打下大約一百五六十斤的麥子,而在這裡,能打下八十斤就算是不錯。而若是好的光景,一畝地倒是能打下一百七十來斤的粟米。

谷有春夏之分,春谷農曆三月末,夏谷農曆五月中下旬種植,十里鋪附近種植的都是夏谷,這會兒也正是農時。畢竟穀子喜高溫,若是種的早了,反而是搭上種子,怕是連苗都發不出來。

許多莊人都在田地裡忙著,翻地、澆水、運肥,播種,一派忙碌的景象。

董策下來走了走,乾燥的田地中蒸發出一種古怪的氣味。

男人們的趕著牛,牢牢的把著犁,手上用勁兒摁下去,對自家耕地進行深翻,女人們則是隨在後面,用耙耮整地,將耕翻的土壤耙平耙細,還有的則是去挑水澆地。

家中有耕牛的人家很少,大部分都是男人把繩子套在自己肩膀上,彎著腰,努著勁兒,極為艱苦的一步一步向前走著,充當了耕牛的角色,沒多大功夫就累的半死不活。

穀子雖然耐旱,卻也不是不需要澆水的,董家的田離河邊很近,只有半里地不到,是以挑水澆地也很是方便,別的人家就沒那麼走運了,有的隔得遠的,肩膀上壓著兩個沉重的水桶,一趟下來就得喘半天,效率極低。

董策看著皺了皺眉頭,卻也知道,顧好自己就不容易了,別人家的事兒可不是好管的。

其實在十里鋪的東南面原本有一些水池與水渠,引了河水灌溉,只是那是萬曆年間組織軍戶們修建的水利,距離現在已經是幾十年了,年深日久之下,這些水池水渠大多淤塞,積水難存。如要清淤補漏,是非常費工耗資的事,除非是上面官府撥錢,動用上千個勞工才成。十里鋪是真窮,確實沒錢,便是有錢也給許如桀劃拉到自己腰包裡去了,他貪婪狠毒,尸位素餐,整日價就知道撈錢貪汙,哪裡會管這些事兒?

其實十里鋪這還算是不錯的,畢竟還有條河,河裡還有水,天下大旱,已經有月餘滴雨未下了,晉北許多地區,糧種撒下去,連苗都出不出來,產量極低,一畝地能打下五十斤糧食就算是不錯。

這個時代的糧食產量,實在是太低了,跟他前世時候那動輒畝產上千斤,幾千斤根本是沒法兒比。

實際上在這片土地上,小麥、穀子、稻米的產量從秦漢一直到新中國建立,幾千年來幾乎就沒變過,畢竟水土條件,糧種素質,耕種技術一直也就那樣兒。一直到七八十年代之後,工業化肥廣泛應用再加上各種新型糧種的出現,產量才上去。

各人都有夥計,董策便下了馬在這田間地頭瞎溜達,若有所思,大夥兒也都不知道他在想什麼,只是見了都是臉上帶著討好的笑問好。

中午的時候二丫和各自佃戶的家人們過來送飯送水,眾人便在田間地頭大柳樹下頭吃了,下午接著幹活。

到了傍晚的時候,忽然從城中駛出來幾匹快馬,董策眼尖,看的分明,這幾人正是許猛手底下的許家家丁。他們出了堡門便是分別往不同方向駛去,一邊策馬一邊大喊道:“各軍丁百姓,都在衙門前集合,許大人有要事宣佈!”

其中一騎徑直向著董策方向過來,到了董策面前,翻身下馬,臉上還帶著笑意,客氣的拱拱手:“董哥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