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接著指出秦國的謀臣太差勁,如美國的參、眾兩院,基辛格、費正清這些人,都是美國現代的策士。

“趙氏,中央之國也,雜民之所居也。其民輕而難用,號令不治,賞罰不信,地形不便,上非能盡其民力,彼固亡國之形也,而不憂民氓,悉其士民,軍於長平之下,以爭韓之上黨,大王以詐破之,技武安。當是時,趙氏上下不相親也,貴賤不相信,然則是邯鄲不守,拔邯鄲,完河間,引軍而去,西攻修武,逾羊腸,降代、上黨,代三十六縣,上黨十七縣,不用一領甲,不苦一民,皆秦之有也。代,上黨不戰而已為秦矣,東陽河外不戰而已反為齊矣,中呼池以北戰而已為燕矣。然則是舉趙則韓必亡,韓亡,則荊、魏不能獨立,荊、魏不能獨立,則是一舉而壞韓,橐魏,挾荊,以東弱齊燕,決白馬之。以流魏氏,一舉而三晉亡人者敗。大王拱手以須,天下這隨而使,伯王之名可成也,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與趙氏為和。以大王之明,秦兵之強,伯王之業,地尊不可得。乃取欺於亡國,是謀臣之拙也。且夫趙當亡不亡,秦當伯不伯,天下固量秦之謀臣一也。”

趙氏是現代河北山西一帶靠北面地方,在當時是中央之國,雜民之所居,這問題很大,講到歷史要特別提出來研究的。

雜民所居的地方,政治上很成問題,如歷史上自漢朝以後,有一個魏晉南北朝,這時都是外來的民族。因為漢朝自高祖以來,三四百年間,對西北的外來民族,始終沒有辦法,因此形成了以後南北朝兩三百年間漢族與外來民族的紛爭。到了唐代的時候,唐太宗那樣了不起的人,對於邊疆問題沒有辦法解決,漢唐兩代,對外來民族,唯一的辦法,就是靠通婚來羈糜,都是靠“和番”政策。所以唐末直到後來五代時候,就是雜民之所居,發生了變亂。

那麼是不是雜民所居不可以?不是不可以,血統的交流不是不可以。問題在於有很重要的一點,古人始終不知道的,在孔子的思想裡有這一點,不過表達得不很具體,就是“文化的同化”這點古人不知道。假使唐代就知道了文化是政治戰的一個最大的力量,那中華民族今天的國勢,還不止是這樣而已,很可能西面已經到了歐洲。其次要注意的,近代東西方文化思想溝通以後,大家都知道了這一點,所以各國之間,在侵略別國以前,先作文化的侵略,最後消滅一個國家,也是靠文化。像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人知道了這一點,所以他每佔領了一個地方,一定要當地人說日本話。他不像元朝的蒙古人,也不像漢代、唐代的外來民族,進了中國跟著說中國話。乃至把歷史文化都改變。文化雖是看不見的東西,但是力量很大。現在我們知道戰爭中包括心理戰,也非常重要,文化戰還是口號,沒有具體的東西拿出來,尤其現在我們在提倡文化復興,我個人的觀點,我們的文化是在衰落。像我們手邊拿來研究的東西,就是真正中國文化之一,而且是非常有用的,但是卻只有少數人去看它。

這是由“雜民之所居”一句所引出來的感想,提出來值得大家研究和注意的。

張儀在當時講到“雜民之所居”的地方,“其民輕而難用”,這句話又引起我一個感想,希望大家要讀一部書——《讀史方輿紀要》,裡面對每一省、每個地方的民風習性講得很清楚。山川形勢、風俗產物,都很詳盡,現在也沒有脫離這個範圍,很值得注意。在政治作戰、心理作戰、文化作戰上,非常值得參考。

張儀這裡講的所謂“輕而難用”,就是豪邁,容易衝動,一句話不合就打起來了。在這種地方,就要了解他們這種民風習性,這並不是他們的缺點,如果摸清了他們這種個性,政治上就好辦了,像雜民所居的這種地方,有時候專談法治很難辦的,他們往往講義氣,話說對路了,人作對了,他就聽你的,如果全跟他談法,不一定好辦。

他再分析趙國的地形也不便利,是亡國的地形,可是趙國在這麼不利的情形之下,仍舊出兵打仗(例如後來秦國大將白起與趙國長平之役,坑趙卒四十萬的故事)。張儀所講這一段都是講當時秦國的政策,批評秦國當時的這班謀臣沒有盡心負責任。他繼續說:

“乃復悉卒,以攻邯鄲,不能拔也,棄甲兵怒,戰慄而卻,天下固量秦力二矣。軍乃引退,並於李下,大王又並軍而致與戰,非能厚勝之也。又交罷卻,天下固量秦力三矣。內者量吾謀臣,外者極吾兵力,由是觀之,臣以夭下之從,豈其難矣!內者吾甲兵頓,士兵病,蓄積索,田疇荒,廩倉虛;外者夭下比志甚固,願大王有以慮之也。”

一口氣批評下來,結論說到外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