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以邪攻正,以逆攻順”的道理都是一樣。

他再分析天下的局勢,從“今天下之府庫不盈”到“其上不能殺也。”這一節,原則上同今天東南亞的趨勢有點相像了。第一,他們這些國家,經濟不能獨立,後勤補給缺乏,經濟沒有弄好,把所有的有用人力,都放到前方去了,統統備戰。所謂“白刀在前,斧質在後。”這八個字,我們不要只作文學上的欣賞,仔細研究起來,這就是描述古代兵士在戰場上,前進則有敵兵之白刃以相向,若畏懼而退陣,則後頭又有“斧質”相加的死刑要承受,處境可說是進退兩難。可是這些國家的軍隊,遇到真正發生了戰爭,會回頭就跑,絕沒有人冒死打仗。為什麼呢?“罪其百姓不能死也,其上不能殺也。”這要注意的。任何一個時代,任何國家,人民所以不會打仗,所以不肯盡忠,不肯犧牲,是有他的原因的,主要由於領導的錯誤。

政治上最重要的就是“賞罰”兩個字,賞罰兩個字也很難的,歷史上很多人在這兩個字上犯錯誤。甚至當家長的對孩於們的賞罰都要注意,都很難做得好。所以獎懲之間很難很難。張儀說,現在他們各國裡面,“言賞則不與,言罰則不行,賞罰不行,故民不死也。”就是要賞,可是不給,說的沒有用;對於處罰,也沒有徹底去執行。既然賞罰不能行,大家覺得馬馬虎虎,沒有責任感,所以就不肯犧牲打仗了。

他回過來說泰國:

“今秦出號令而行賞罰,不攻無攻,相事也。出其父母懷衽之中,生未嘗見寇也。聞戰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斷死於前者比是也。”

政治修明:命令貫徹,賞罰分明(這是商鞅變法以後,秦國政治完全走上法治制度的好處),許多秦國的年輕子弟,因為國家富強、環境舒適,從離開父母的懷抱起,就沒有見過敵人,一到了戰場精神就來了,一頓足會脫了衣服,光著膀子,看見刀子,都不怕,就是燒紅的火炭都敢踩上去,死了就死了,願意犧牲的人多的是。

秦國的老百姓為什麼會做到這樣?他說:

“夫斷死與斷生也不同,而民為之者,是貴奮也。”

斷死與斷生,在人的心理是絕對不同,“斷”就是斷然,就是決心。斷死是決心犧牲,斷生是決心求生投降,這兩種決心是絕對不同,而秦國的青年所以會斷死於前,是養成了一種戰爭責任感,不怕死的精神,能夠奮發,非犧牲不可,有個人的犧牲才有國家的強盛。因此秦國計程車兵:

“一可以勝十,十可以勝百,百可以勝千,千可以勝萬,萬可以勝天下矣。”

張儀再說下去:

“今秦地形,斷長續短,方數千裡,名師數百萬,秦之號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與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是知秦戰未嘗不勝,攻未嘗不取,所當未嘗不破也。開地數千裡,此甚大功也。”

從一開始說到這裡,一路下來都是高帽子,好聽的,而又都是真實的。高帽子也不能亂送,秦王是一個當領袖的人,笨也不會笨到哪裡去,所有的資料,他都清楚。換句話說,也就是張儀把秦國當時所處的列國情勢、政治環境、地理環境、軍事環境、一切準備,都分析清楚。最後,他說出一個秦國當前所應該採取的措施。實際上也就是張儀自己心理所希望造成的局勢。他說:

“然而甲兵頓,士民病,蓄積索,田疇荒,廩倉虛,四鄰諸侯不服,伯王之名不成,此無異故,謀臣皆不盡其志也。”

在這裡我們就看到張儀處理思想的方法,古代所謂“以說動人主”,就是《張儀列傳》上說的,他問太太舌頭壞了沒有?他用嘴巴分析利害關係,非要打動對方的心不可。使他聽了這個話,非動情不可,認為有道理,非上這個當不可。歷史上常有一句話“揣摩人主之意”,當然“人主”是指帝王而言,以個人來說,做一個小單位的主管,也是一樣,下面總要慢慢摸你的意思,把你的個性等等都瞭解,這當然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現在張儀把秦國的好處先講了,可是再看下去,我們看到蘇泰合縱——來一個“聯合國”以後,秦國是已經沒有辦法,很吃虧了。他說“甲兵頓”,國防的戰線拉得那麼長,國防經費那麼大,無法打仗,停在那裡,好比今天美國的情形。“士民病”,大家心理上都很困頓。經濟上“蓄積索”,慢慢空虛了,等於現代的美國,在越南,打不了勝利的仗,錢都打光了。“田疇荒”,國內的農業、工業、生產都荒廢了。“困倉虛”,國庫都空虛了,結果弄到四鄰的諸侯不服,外面的同盟國家並不服你的氣,你想稱霸於天下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