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之而來的,自然是或欣喜、或抱怨、或抑鬱、或失常、或崩潰……所以哲人告訴我們:只摘夠得著的蘋果。
張躍是某培訓公司的著名講師,一次演講中,他講了自己少年時代的一段經歷:
我的小學老師是一位民辦教師,當時月工資只有幾十元,為補貼家用,老師和師母在自留地裡種了數十棵果樹,有桃樹、梨樹、蘋果、柿子等,從農曆五月直到十月初,老師的果園裡各種果子不斷。但是師母體弱多病,因此每到摘果子的時候,老師就會找幾個同學去幫忙,因為我離老師家比較近,所以經常去幫忙,當然也沒少吃各種水果。
有一年秋天,到了蘋果收穫的季節,老師又來找我和幾個同學去幫忙。當時收蘋果的商販正在一邊等著呢,因此一個同學提議說,咱們搞個摘蘋果競賽吧,看誰摘得多。幾個人一聽也很興奮,老師說那你們一人先包一棵樹,到時候誰摘得最多獎勵誰兩個大蘋果,其餘的人獎1個,並罰他講個笑話。
大家想都沒想就答應下來,然後迅速選定目標,忙活起來。一開始,大家不分高低。直到低處的蘋果摘完後,我才發現我落後了,因為我比較矮小,自然摘不到高處的蘋果。突然我腦筋一轉,我雖然矮,但是也比他們靈活呀!於是我三下兩下攀到了樹上,一會兒時間就比他們摘得多了。
我一邊往更高處爬去,一邊想大獎非我莫屬了!突然咔嚓一聲,我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