魃希�換岫�奔渚捅人�欽�枚嗔恕�
我一邊往更高處爬去,一邊想大獎非我莫屬了!突然咔嚓一聲,我隨著一根樹枝重重地跌到了地上,幸運的是毫髮無傷。老師和同學們趕緊跑過來,問我摔傷沒有。我甩開他們的手說,沒事,我繼續比賽,一定要得第一!說完又要往樹上爬。
但老師卻堅決不允許我再上樹了,而且把同學們都叫過來,語重心長地說:“有些蘋果,比如最高處的那些,不用你們去摘,到時候我搬個梯子來。大家只要摘夠得到的就行了。”
張躍總結道:“多年以後,在我的理想一次又一次被現實擊倒,在我的雄心一次又一次以無奈而告終的同時,我也反覆地咀嚼過老師當初的話,原來老師就是哲人。另一方面,雖然現在的我仍然有理想、有目標、有追求,但是相比以前我變得理智多了,也成熟多了。我知道,只有去珍惜、去獲取那些夠得著的‘蘋果’,生活才不會頻頻讓人失望。更何況那些現在不能摘到的‘蘋果’,並非永遠不屬於我們。”
我們來看一個外國人的例子。
德國柏林愛樂樂團素有“世界第一交響樂團”之美譽。能夠成為柏林愛樂樂團的首席指揮,是每個指揮家的最高夢想。然而在1992年,當柏林愛樂樂團邀請英國著名指揮家西蒙·拉特爾擔任樂團首席指揮時,拉特爾卻出人意料地拒絕了。他說:“柏林愛樂樂團以演奏古典音樂聞名於世,但我對古典音樂的理解還不夠透徹,如果我擔任首席指揮,恐怕非但不能帶領樂團邁上一個新臺階,反而會起到負面作用。機會雖然好,但是我沒有能力去把握,還是放棄為好。”
不過,這絕不意味著拉特爾不想擔任樂團首席指揮一職。在謝絕邀請後,他付出了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直到他對古典音樂的透徹理解震撼了世人,直到他對古典音樂的精湛指揮一次又一次令聽眾傾倒,直到2002年柏林愛樂樂團再次向他丟擲了橄欖枝。這一次,拉特爾沒有絲毫猶豫,當即接受了邀請。因為他知道,現在的他已經具備了擔任首席指揮的實力。事實證明,拉特爾加盟後,柏林愛樂樂團創造了演奏史上一個又一個奇蹟。
拉特爾的放棄是一種務實,更是一種明智。他的放棄,恰到好處地為我們詮釋了“放棄是為了更好地得到”的哲理。只有暫時放棄,才能超脫自己,給自己激勵,騰出空間和時間去接納或學習其他更多、更好的東西,最終取得更大的成功。所以,當我們還沒有實力去採摘那些高處的蘋果時,無論你多麼希望得到它,多麼需要得到它,只要客觀條件不成熟,那麼就必須暫時放棄,然後透過務實的途徑,去追求事物的本質。等你長高了,你自然會摘到更多的蘋果。
不要盲目和別人攀比
《牛津格言》中說:“如果我們僅僅想獲得幸福,那很容易實現。但我們希望比別人更幸福,就會感到很難實現,因為我們對於別人的幸福的想象總是超過實際情形。”
的確如此。生活中,有很多人總是在哀嘆自己的不幸,卻對他人的成績羨慕不已。他們總是在抱怨:
——小林都漲工資了,我卻還在原地踏步,到哪兒說理去呢?
——老高買新房子了,他和我一塊進的公司,看看人家,再看看自己,唉……
——人家的孩子怎麼就那麼爭氣呢?看看自己的孩子,真是沒辦法……
實際上,事情完全不像他想的那樣:小林根本就沒漲工資,只不過是他愛面子吹牛罷了,老高買的新房子全靠貸款,剛剛買完房子就後悔得直想跳樓,而他自己的孩子也不見得真的不爭氣。
事實歸事實,現實歸現實。類似的慨嘆和抱怨,相信很多人都曾經有過。看著別人有錢,嫉妒;看著別人有權,詛咒;看著別人有閒,羨慕;看著別人晉升,委屈……還有些人羨慕影星、歌星、運動明星;看到他們整天地被包圍在鮮花和掌聲之中;就垂涎三尺;認為痛苦與他們無緣。其實;人生失意無南北,名人自有名人的煩惱。是種種扭曲的心理,直接催生了盲目攀比的心理。他們永遠看不到,自己有聰明的孩子,有體貼的愛人,有知心的朋友,有一個溫暖的小家,有一份兒比上不足但比下有餘的收入……就像漫畫大師朱德庸說得那樣:“我相信,人和動物是一樣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比如老虎有鋒利的牙齒,兔子有高超的奔跑、彈跳能力,所以它們能在大自然中生存下來。人們都希望成為老虎,但其中有很多人只能是兔子。我們為什麼放著很優秀的兔子不當,而一定要當很爛的老虎呢?”
當然世界少不了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