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以上文憑且上歷史課沒睡覺的同學們應該都知道,墨家作為一個學術門派在春秋戰國的時代,是一門極其顯赫的學問,當時的天下學者“非儒即墨”。意思是天下九州之內計程車人,不是學儒家的,就是學墨家的。總歸跳不出這兩家的手掌心。而能和儒家並肩並且腳踩其餘諸家,墨家學派的流傳之廣和影響之大。可見一斑。
孟子就曾經說過,“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由此可見當時墨家學說的昌盛。
至可惜盛景不長,及至秦始皇兵出六國,一統天下,在咸陽頒佈了焚書法令,號曰“挾書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這段法令的意思就是除秦國史官所記錄的史冊之外,其餘諸侯國的史書一律焚燬,於是晉國史書《乘》、楚國史書《檮杌》不傳。天下人只要不是博士官的,敢藏書的一律治罪,於是百家之說悉數斷絕,就連儒家的《樂》也從此失傳,《尚書》也爭議極多。
端木賜一直認為,“挾書律”對中華文明之戕害,僅亞於五胡亂華和乾隆皇帝編修四庫全書,秦始皇所有的過錯累加到一起,也比不上這一件事的罪孽深重!
不過在這個世界上,文化終究是很有生命力的,尤其是華夏文明。秦帝國雖然逼迫甚急,欲摧毀百家,不過終究還是沒能辦到。秦帝國的滅亡,除了咸陽那幫人自己拼命作死之外,也少不了這些諸子百家們的極力推動。
秦帝國的官方主流學派是法家,可法家並不是唯一,除此之外還有儒家、墨家、兵家等等,很多,這些“在野黨”們一手接著一手把秦帝國推向了深淵。
大澤鄉的一場秋雨,阻斷了一群役夫的路,然後他們就“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地“舉大義”了,太史公司馬遷在刻畫這件事情的時候,把這件事情的性質定性為必然之下的偶然,意思就是說秦肯定是要亡的,但不一定就一定就要亡在大澤鄉這群人的手裡,沒有大澤鄉,也還會有小澤鄉!
其實這就是太史公的錯謬之處了,大澤鄉的事情,遠沒有那麼簡單,也根本就不是什麼巧合,這壓根就是百家的諸子們一手策劃的。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多麼提氣又霸氣的話啊!帥氣程度幾乎可以名列“中國古代十大經典語錄之一”了!這麼響亮的口號,又怎麼可能是陳勝、吳廣那兩個目不識丁的農民可以說出來的?反正據端木賜所知,這句話的原作者是來自墨家的一位大賢,聽說還是墨子的直系後代……實際上在那個封建時代,也只有墨家的人才具有這種樸素的“平等”思想,畢竟他們也是主張透過“選舉”來選拔君主的。
有了提綱性的指導語言之後,還需要做一些另外的準備工作,比如煽動人心之類的。古人是很迷信的,很相信所謂的天意。在陳勝、吳廣決意起事的時候,就有人從魚肚子裡吃出了一張帛布,上面寫著“陳勝王”!
然後晚上睡覺的時候就聽見草叢裡有狐鳴曰,“大楚興,陳勝王!”
在第二天的時候,陳勝還去找了一個“卜者”,也就是算命的,讓他來占卜這件事,大家都是演員嘛,所以得到的結果也自然不用多說,當然是大吉大利!
太史公是這麼寫的,可是事實上……還是太天真了。
首先從魚肚子裡吃出帛布這件事就很值得考究,帛布……別開玩笑了!帛布是何等珍貴的布料?在上古時代可是能夠直接當成貨幣使用的!極其有錢的人家才極其偶爾地拿帛布寫字!幾個在做苦役的窮人能買得起?而且還會寫字?真是不一般地略扯……
而且還有那個“卜者”,來歷也很不明啊,就像是所有神話故事裡的白鬍子老頭一樣,莫名其妙地就出現了,神神叨叨地預測一下天機之後就又消失了,也不知道怎麼就那麼厲害,像是遊戲裡的npc似得……
而以上的事情,無論是魚腹裡的帛布,還是草叢裡的狐鳴,亦或是那個所謂的“卜者”,其實都是出自於陰陽家的手筆,陰陽家最擅長玩這種把戲,百姓們也最信這個,所以讓陰陽家來做這個,是最合適不過了!
而後面攻城略地的事情,自然就屬於兵家的工作範疇了,他們本來就是幹這個的。如果沒有兵家大賢的幫助,陳勝、吳廣這朵小浪花,早就被秦帝國的滔天巨浪給拍死在沙灘上了,哪裡還有囂張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