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軒透過不斷的成功爭取來的。
如果他沒有能力,李虹也不會這麼做,那是揠苗助長,是對林子軒的不負責任,一旦搞砸了,後果會很嚴重。
林子軒來到總局,發現這次會議來了不少人,看起來挺隆重。
這是《京城人在紐約》的第一次討論會。
吳振輝召集了華國電視臺和一些社會學者,包括對國際形勢有研究的專家與會,討論和評估這個劇本的可操作性和價值。
林子軒對這種會議已經不陌生了,習慣成自然。
他很自覺的拿出一個筆記本和鋼筆,態度端正的回答各方的問題,虛心接受各方的意見,然後把意見記錄下來回去修改劇本。
這是這個時代影視劇創作的常態,不能說你想拍什麼就拍什麼,那不現實。
即便是大導演和大腕也要遵守規矩,不過他們的自由度會相對高一些,可以適當的討價還價,上面也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除非你不走體制內這條路,拍地下電影才能無所顧忌,但那條路走的非常艱難。
林子軒很清楚,那些拍地下電影的年輕人現在看似很叛逆,很有個性,但多年之後他們還是拼命的朝著主流的電影圈子裡擠。
主流圈子是大勢,非主流只會被社會邊緣化。
專家們提出了不少問題,包括劇中人物的設定和對劇情的推敲。
比如,王起明在國內是一位拉大提琴的藝術家,具有深厚的文化修養,到了美國卻墮落成了一身銅臭,惟利是圖的商人,這在說明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至上的觀念對人心靈造成腐蝕的同時,是不是也說明了我國在思想教育領域的缺失呢?
把這個人物設定成華國的一名商人會不會好一點?
還有王起明和郭燕的女兒,到了美國不去學習,卻四處鬼混,這牽扯到華國對下一代的教育問題,我們國家的下一代難道就是這個樣子麼?
這些問題林子軒還能夠理解,只是有些建議就讓他哭笑不得了。
比如,劇本中有段情節是說王起明在美國賺了錢,成了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