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1部分

事實上,就是三個電影學院的學生,覺得國產電影不好看,想自己拍電影,喝了酒吹了牛之後面子上掛不住,就弄了個小團體出來。

他們既沒有資金,也沒想好要拍什麼,更沒有拍片子的經驗。

憑著的只有一腔熱情,想要拍出好電影,拍出真實的電影。

在京城電影學院,有抱團兒的說法。

這是指在學校學習期間有志同道合的同學自發的組織成的小團體,一起合作做事。

拍電影需要團隊合作,管理系做製片人,導演系的做導演,攝影系的承包攝影和燈光,文學系寫劇本讓表演系的來演。

所以說,這種抱團的小團體很常見,賈章柯他們成立的青年電影實驗小組只是其中之一。

這個小團體可能存在很多年,畢業後大家也一起合作下去。

也可能出現分歧,中途就解散掉了。

實驗小組成立後,三人就商量著怎麼才能拍電影,總不能說說就完了吧。

“老賈,你不是和導演系的那個紅圍脖女孩熟麼?聽說她在圈子裡有關係,鄭教授很看好她。”小組裡的顧爭說道,“咱們都沒學過怎麼拍片子,拉個導演系的過來正合適。”

“這不太好吧,人家不一定能看上咱們。”賈章柯猶豫道。

他有點不好意思,林曉玲是導演系的紅人,想要和她抱團組成小團體的肯定不少。

“不問問怎麼知道,老賈你是不是怯了?這可不像你啊,一定有問題。”另一名叫做王洪偉的青年開玩笑道。

“別鬧了,我問還不成麼?”賈章柯無奈道。

賈章柯和林曉玲一直都有聯絡,上次好夢公司辦開業儀式他還過去幫忙了,大家的關係還算不錯,他到導演系找林曉玲說了一下。

林曉玲覺得挺有意思,她和賈章柯熟悉,就答應加入了這個青年電影實驗小組。

整個過程很平常,沒有任何的傳奇性。

就像是幾年前的冬天,林子軒、葛尤和馮曉剛第一次見面,也是喝酒,發牢騷。

那時的他們一個是少兒欄目的播音員,一個是跑龍套的演員,一個是劇組的小美工。

很多事情就是這樣,當初看著平淡無奇,多年後就會成為傳奇。(未完待續。)

第二百一十九章 獲獎

《活著》在戛納電影節上受到好評,葛尤以精湛的表演進入了記者們的視野,有法國記者對葛尤進行了一場採訪。

國外的影人對這位來自華國的男演員並不熟悉。

葛尤在電影裡塑造的人物表現的苦澀困窘,對生活的變遷帶著一種無奈的從容和豁達。

他現實中卻給人感覺幽默風趣,戲裡戲外存在著不小的反差。

葛尤不像有些演員在接受採訪時儘量遮掩自己的短處,只說光鮮亮麗的一面,他比較實在,記者問什麼就說什麼,他覺得事無不可對人言。

當然,涉及**的地方他不會說,太過敏感的話題他也不會說,他就說自個的事兒。

一些外國記者為了博取話題,會引誘華國的演員說一些針對華國的言論。

葛尤的實在讓一旁來自香江的翻譯有點愕然,不知道該不該如實翻譯。

比如,記者詢問了葛尤的演藝經歷。

葛尤在進入演藝圈跑龍套之前在公社裡負責餵豬,後來考文工團,面試的時候他表演的小品就叫《餵豬》,主考官覺得葛尤表演的很好,有生活氣息。

就這樣他進入了演藝圈,跑了十年龍套。

這位翻譯對葛尤所有了解,在翻譯的時候加了一句,葛尤出身藝術世家,父親是華國著名演員,母親是電影文學編輯。

這麼一說,葛尤的形象在法國記者眼中瞬間就提升了無數檔次。

養豬什麼的肯定是體驗生活,這對於演員來說非常正常。

除了葛尤,國外的電影人對《活著》的原著小說同樣產生了興趣。

在影片放映的時候,片頭會出現一行字“根據林子軒小說《活著》改編”,下面還有補充“原載《百花》雜誌92年第四期”。

不少外國人看到這句話,就向《活著》的投資商打聽小說的出版狀況。

在得知《活著》還沒有外文版的時候,他們紛紛表示驚訝,覺得這麼優秀的小說應該翻譯引介到西方來,讓西方讀者看到。

張億謀的電影無形中給《活著》這部小說帶來了國際上的關注度。

有位叫做讓路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