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票房的大幅增長。
國家規定,從1995年1月1日起,華國開始實行雙休日製度,這件事早就透過法律檔案確定了下來,只是在元旦這一天正式實行。
原本一週只能休息一天,到了禮拜天還有不少事情做,哪有時間看電影。
現在能休息兩天了,有了空閒時間不如去看場電影,放鬆一下,反正一張票才六塊錢,聽說有部電影挺火爆的,大家都看了我不能不看啊。
有這種想法的人不少,這就刺激了週末的電影市場。
本來《甲方乙方》已經有了頹勢的電影票房因為雙休日變得火爆起來。
半個月的時間全國的總票房已經超過了500萬,京城地區貢獻了180萬,超過了三成。
按照六塊錢一張票計算,就是說在京城至少有30萬人看了這部電影,《甲方乙方》徹底火了起來,延長放映時間已成定局。
“馮哥,這下放心了吧,咱這片子1500萬是沒跑了,就看能不能突破2000萬了,雖然和好萊塢大片沒法比,不過在國產電影裡算是頂尖了。”林子軒預測道。
“這就是我說的天時地利人和,誰能想到雙休日對電影行業的刺激那麼大,咱們趕上了好時候啊。”馮曉剛感慨道。
這同樣是報紙上討論的熱點,雙休日對華國的各行各業都帶來了不小的影響。
以前大家沒時間,現在多了一天空閒,可以出門走動走動,刺激了消費,也可以做點小營生,市民的日常生活變得更加豐富了。
“電影的票房大賣,公司的資金就寬裕了,咱們的好時候要來了。”林子軒滿意道。(未完待續。)
第二百五十三章 歲歲年年人不同
春節前夕,《甲方乙方》的票房突破了1500萬,向著2000萬挺進。
到了這個時候,這部娛樂片的票房已經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期,令圈內人非常驚訝。
從剛開始覺得有點意思,到後來的火爆,再到現在票房的一路攀升,一直在打破大家的心理底線,覺得不可思議。
在華國,這幾年國內的電影市場不景氣,一部片子能有幾百萬的票房就算是成功了。
如果是張億謀的電影,拿了幾千萬的票房,大家不會驚訝。
這是因為張億謀和鞏莉有那麼大的票房號召力,再說了,張億謀的電影投資高,都是上百萬美元,而《甲方乙方》的投資只有兩百多萬人民幣。
這種低成本的喜劇片是怎麼拿到這麼高票房的?
電影行業內部的人士做了不少的分析,他們發現這部電影的針對性特別強,或者說就是拍給特定的觀眾群體看的。
這從各地的票房上就能看得出來,僅京城一地的觀眾就貢獻了超過三分之一的票房。
在京城,這部片子引發了觀影熱潮,大家平常聊天都在說著電影裡的情節。
這種原汁原味的京味電影觸動了京城人的神經,讓他們看的很舒心。
這就讓圈內人思考拍攝地域性電影的可行性,比如滬城人拍海派電影,山城人拍川味電影等等,會不會重複《甲方乙方》的成功。
其次,這部片子非常的親民,從小人物的視角講述了幾段異想天開的故事。
這和目前的主旋律電影有很大的區別,它不去說教,不去告訴觀眾應該怎麼做,只是帶給觀眾單純的快樂。
或者說這部電影的創作人員放下了架子,想方設法的迎合觀眾的喜好,設身處地的琢磨觀眾愛看什麼,是真正的為了觀眾服務。
不過,在藝術家眼裡這就是俗。
藝術家不會去考慮觀眾能不能接受,他們都是自個和自個較勁,要拍出自己的個性來。
在《甲方乙方》放映期間,就有不少人批評影片的俗氣,這些人大都是學院派出身,他們認為這是外行人的電影,不符合電影藝術。
在學院派眼裡,馮曉剛就是個外行,拍出了一部俗不可耐的娛樂電影。
這種觀念在學院派裡很流行。
張億謀對姜聞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大加讚賞,這是因為《陽光燦爛的日子》符合學院派的審美標準,有個性和激情,不隨大流。
其實,《甲方乙方》也有個性和激情,只是不太明顯。
它在語言上打破了以往國產電影的束縛,電影裡的演員們用嬉笑怒罵的方式對社會,對傳統習慣進行了一通嘲諷,不激烈卻能深入觀眾的內心。
它還採用幽默、滑稽、嬉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