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頭道,“只是時代不同了,光是形式化的東西顯得空洞,我不是說形式不重要,這就像是人的兩條腿,只有形式和故事結合在一起,才能撐起一部片子。”
“我這兩年也在琢磨這個事,嘗試了不同的題材,有的成功了,有的不被市場認可,我感覺市場越來越重要了,八十年代那時候,咱們拍片子不用考慮市場,都是國家的,票房和導演沒關係,想怎麼拍就怎麼拍,沒什麼顧忌。”張億謀感慨道,“現在再拍片子就要考慮太多東西,這個片子能不能賺錢啊,觀眾喜不喜歡啊,不那麼純粹了。”
這幾年,張億謀一直嘗試轉型,可他的風格太鮮明瞭,轉型後的片子往往得不到認可。
他的電影就是形式大於內容的典型,隨著觀眾對形式主義的厭倦,更想看到的是故事,比如馮曉剛的京味喜劇。
京味喜劇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故事接地氣,沒有假大空,觀眾覺得這就是發生在自個身邊的故事,觀影的時候就會有代入感。
張億謀的問題是他一旦離開自己熟悉的形式,就有點找不到重心了。
觀眾看的或許只是導演拍出來的影片,不會去了解導演背後的故事,他為什麼會拍這樣的片子,這麼爛的片子真的是張億謀拍的麼?
對於導演來說,轉型往往很困難,這意味著要拋棄過去的經驗,重新來過。
“這個我有體會,張導的新片變化很大,我演的時候挺過癮,有新鮮感。”姜聞繼續道,“再說我們拍片子的時候要不要向市場妥協,我覺得吧,要分情況,如果我拍的是文藝電影,那就決不妥協,要是商業電影,那肯定得考慮市場,主要還是看定位。”
“我注意到華國國內出現了較為成熟的商業片,這是一個好現象,說明你們的電影市場正在走向成熟。”馬克穆勒評價道,“我還注意到一些青年導演的影片,很有想象力。”
在京城,林子軒給馬克穆勒看了馮曉剛的京味喜劇。
京味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