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影片,這在全國的國有電影製片廠中產量算是高的了,可這些電影不少因為沒有檔期,無法在影院上映。
就算是上映了,基本上都是一週遊,很難收回成本。
京影廠家大業大不假,但資源有限,每年只能主推四五部電影,其他的電影都是陪襯。
不像好夢公司,一年只製作一部電影,公司全部的精力都放在這上面,方方面面都能打點到,不至於出現疏漏。
這就是國有單位和民營公司不同的生存之道。
國有單位可以廣撒網,拍攝多部影片,只要其中有一兩部票房大賣,就能彌補其他電影的虧損,民營公司只拍攝一部電影,一旦賠本,公司就可能關門歇業。
這都是不怎麼正常的現象,主要是因為民營影視公司還沒有發展起來。
韓三評挺羨慕林子軒。
如果去年《甲方乙方》的成功讓人覺得意外的話,那今年《不見不散》繼續拿到高票房就值得研究了,馮曉剛和葛尤證明了兩人的搭檔具有票房號召力。
這種賀歲喜劇很有市場,觀眾買賬。
作為京影廠的廠長,韓三評不會像影評人一樣認為這種低成本喜劇庸俗,不夠藝術,在他眼裡,能夠賺錢的電影就是好電影。
他甚至想過把馮曉剛和葛尤給挖過來。
葛尤和京影廠的關係很深,他的父母都是京影廠的職工,父親是演員,母親是文學編輯,他從小就在京影廠長大,有著很深的感情。
京影廠就像是一顆大樹,京城演藝圈的人或多或少的都和它有著關係。
馮曉剛和葛尤的組合,加上京影廠的全力支援,韓三評有信心打造一系列的精品電影。
這個念頭在《不見不散》獲得成功後就愈發的強烈了。
不光是韓三評有這種想法,其他影視公司也有,在商場上,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最近葛尤收到不少劇本,其中不乏投資上千萬的大製作,即便葛尤的片酬已經上漲到了一部戲五十萬,還是有影視公司想邀請他加盟新片。
馮曉剛的情況差不多,請他導戲的公司多了起來,最好是他和葛尤兩人一起。
這就是品牌效應,一旦發現這麼幹能賺錢,大家就一擁而上。
不過他們忽略了一點,那就是一部電影的基礎,劇本的重要性。
有的公司就是把《不見不散》的劇本稍微改動一下,把洛杉磯換成了香江,就敢號稱是《不見不散》的姐妹篇。
認為請一位香江有名氣的女演員和葛尤搭戲對觀眾更有吸引力,成功的機率更大。
他們只是想拍一些跟風的影片,藉助葛尤的名氣撈錢。
在這場慶功宴上,就有其他影視公司的老總,希望能和葛尤打好關係,看起來熱鬧的場面,其實暗藏著不少的玄機。
很多公司為什麼創業的時候大家能同心協力,一旦取得成功就很快分崩離析。
那是因為創業的時候沒有人關注,成功了相當於置身在鎂光燈下,別人會不斷的研究,用各種手段拉攏,面對種種誘惑,誰還能固守本心呢。
林子軒明白這一點,想讓公司安穩,一個是交情,還有就是利益。
只要大家一起賺錢,賺的錢比外面的多,自然不會受到誘惑。
去年他提出分紅,葛尤覺得公司剛開始盈利,沒必要這麼著急,先拿來拍片子再說,到了今年肯定要分紅了,不然說不過去。
按照好夢公司的業績,林子軒能拿到六十萬,葛尤四十五萬,馮曉剛三十萬。
如果加上他們的片酬,葛尤和馮曉剛這一年的收入都要超過百萬,他們給外邊公司拍一部戲應該沒有這樣的收益。
這個分紅暫時只是一張空頭支票,要等華影公司把錢打過來才能兌現。
不過他們已經有了打算,林子軒出資五十萬,葛優拿三十萬,馮曉剛拿二十萬,三人湊夠一百萬,在什剎海附近開一家叫做“不見不散”的飯館。
之所以起這個名字,是想趁著電影的熱度吸引顧客,還包含了三人一直合作,不見不散。
飯館主營京味的菜餚和小吃,以北方菜為主,還兼營粵菜。
飯館由葛尤的愛人打理,賀姐為人穩重,做的一手好粵菜,有這方面的經驗,平時不用她忙碌,時不時的查查帳就行了。
這件事不知道怎麼的就傳了出去,不少人都要入夥,張國粒拿了十萬出來。
徐繁覺得既然飯館叫“不見不散”那不能沒有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