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軒的成長軌跡極為清晰,一步步的走過來,踏踏實實。
採訪的很多事情大家都清楚,只不過需要林子軒再說一遍。
尤其是他和馮曉剛、葛尤之間的關係,在京城演藝圈裡,不少人認為是他給馮曉剛和葛尤提供了成名的機會。
林子軒不這麼認為。
他覺得是金子在哪兒都會發光,馮曉剛和葛尤的成功是自身努力的結果。
在這次採訪中,他一再強調自己不能算成功,只是趕上了好時候。
“我就是趕上了好時候,要是在以前的年月,我可能還在電臺做少兒廣播呢。”林子軒淡然道,“這個時代每天都在變化,日新月異,只有跟上時代的潮流,才能有所作為,不然就會被時代所淘汰。”
送走了《當代電影》的記者,林子軒和慕姍姍一起出門,他們要去參加《不見不散》的慶功宴,地點是在友誼賓館。
他上次是和馮曉剛說笑,姜聞可以在京城飯店請客,他卻不想那麼張揚。
更何況,《不見不散》的票房剛過三千五百萬,不算是個理想的成績。
按照國內票房分成的規則,華影公司拿去百分之六十五,也就是兩千兩百萬,只剩下一千三百萬左右,京城電影製片廠和另一家投資商要分去五百萬。
落到好夢公司手裡不到八百萬,這是藝術中心和好夢公司共同所有。
再去掉公司的各項開支,這部電影最終的淨利潤不到三百萬,之所以造成這種局面是因為好夢公司沒有電影的發行權,發行權掌握在國有企業手裡。
在國內,一部電影的主要收入依靠的就是票房,沒有周邊產品和海外版權。
在盜版光碟的影響下,錄影帶的收入銳減,華國電視臺的電視播放權都是打包價,幾萬塊而已,就這還不能完全拿到手。
可以說,民營影視公司在電影的出品和發行方面處於絕對劣勢。
如果能拿到發行權,就能直接和院線合作,或者嘗試進入海外市場,增加收入渠道。
不過相對於其他民營影視公司,好夢公司的業績相當搶眼,兩年時間,公司的總資產從十萬暴增到八百萬,算得上是獲利豐厚了。
“採訪的怎麼樣?”在車上,慕姍姍詢問道。
“還行吧,都是平常的問題,沒什麼新鮮。”林子軒不在意的說道。
《當代電影》是一本相對嚴肅的雜誌,記者問的問題都很專業,很少涉及八卦,他們更多的是想了解林子軒成功的經驗,以及對於國產電影的看法。
讓林子軒沒想到的是這期雜誌把他當作了年度焦點人物來報道。
他們認為林子軒所代表的民營電影公司找到了一條成功的路子,很可能預示著國產電影未來發展的方向,值得研究和借鑑。
這讓林子軒進入了電影專家和學者的視線,引起了電影理論界的關注。
這時候,林子軒把車子停在友誼賓館外邊,牽著慕姍姍的手朝裡走。
外邊是冰天雪地,賓館裡面卻很溫暖,這次慶功宴邀請了不少人,除了相熟的朋友和《不見不散》劇組的成員,還有京城演藝圈的人。
大家都在一個圈子裡討生活,互相捧場,就是一份情面。
作為宴席的主要人物,林子軒和慕姍姍的到來引起了不小的反響,瞬間成為了焦點。
一路走過來,都有人和他們打招呼,說著慶祝的話,一臉的熱情。
不知不覺間,在京城演藝圈裡,有了林子軒的一席之地,不再是那個任人揉捏的新人了。(未完待續。)
第二百九十五章 年年有今日
在慶功宴上,林子軒和在座的人一一打著招呼,碰到熟悉的人還要停下來寒暄幾句,不能讓人覺得被怠慢了。
這是交際應酬,只要在社會上生活,就避免不了。
其中最讓他重視的無疑是京城電影製片廠的廠長韓三評了,這兩年大家合作的很愉快,這種合作關係還會繼續下去。
從韓三評過來參加慶功宴就知道,他有著同樣的想法,否則找個人代替他來就行了。
在好萊塢大片的衝擊下,國有電影製作單位過的都不容易。
以京影廠為例,為了籌集拍攝資金,韓三評利用自己的社會關係四處找企業籌資,沒辦法,他手底下那麼多導演都等著開工呢。
國有企業的導演和民營公司的導演不同,他們不負責找資金,只負責拍片子。
這一年,京影廠總共拍攝了三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