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3部分

集的話還不上千萬啊。

這充分說明林子軒和葛尤在電視劇市場上具有極強的號召力,賺錢是分分鐘的事兒,冒的風險還小,比拍電影強多了。

王鍾軍是從獲利的角度考慮,可他沒考慮一點,以葛尤目前的狀況還會拍電視劇麼?

這都不是錢的事兒,而是葛尤不愁電影拍,他要拍電視劇,只能是兩個原因,一個是本子特別好,還是就是看在彼此的交情上。

本來能在電影上大有作為的好演員,你非要把他侷限在電視劇上面,這不合適。

以林子軒和葛尤的交情,拍一兩部還成,拍多了這交情就變味了,人家已經在那個位置上了,就沒必要這麼折騰了。

大家心裡都有數,王鍾軍現在還沒有徹底融入這個圈子,用的是商人的思維考慮問題。

京城其他的影視公司同樣在觀望,這些公司明年或多或少的都有拍低成本娛樂片的計劃。

他們找不到葛尤這種具有票房號召力的優秀演員,就把目光投向了經常在春節晚會上演出的相聲和小品演員的身上。

這類演員被觀眾熟知,在表演上或許不如葛尤,但人家是專業逗樂的,懂得甩包袱。

馮曉剛的片子被認為是小品串聯,不是沒有道理,實際上就是一個個段子的組合。

在這方面相聲和小品演員具有天然的優勢,這就導致一撥小品演員進入到了影視劇行業。

拍影視劇要比演小品掙錢,同時還不耽誤他們演出,何樂而不為呢。

這類喜劇片大都是講述小人物在生活中遭遇尷尬的故事,屬於都市輕喜劇,拓展了國內娛樂片的市場。

這些公司關注的是《沒完沒了》的票房成績。

如果馮曉剛和葛尤的票房神話破滅了,說明觀眾厭倦了這種型別的影片,如果票房繼續走高,就說明這個市場還有潛力可挖。

他們會根據結果相應的調整明年的拍片計劃,大家都有著各自的打算。(未完待續。)

第三百四十七章 邊緣人

十二月份,賈章柯從老家回到京城,帶著他新拍的長片。

這是他的第一部長片《小武》,他和一幫人在老家汾陽拍了一個多月,過程很不容易。

從香江拿來的二十萬投資主要花費在購買膠片和裝置租金上,拍到後來就沒錢了,只好找了當地的一家企業贊助了十幾萬塊錢。

這部片子前後總共花掉大概有三十八萬,劇組的工作人員都沒有拿薪酬。

為了節省資金,他購買了16毫米的膠片,把耗片比嚴格控制在三比一的範圍。

劇組的狀況一度極為拮据,連住賓館的錢都要賒欠,女主角鬧著要罷演,麻煩不斷。

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裡,賈章柯經歷了太多的困難,不過他還是完成了拍攝。

這其實是國內青年導演的普遍狀況,在資金不充裕的情況下拍片條件相當艱苦。

你請不起演員,只能用非職業的演員,你浪費不起膠片,只能儘可能的控制耗片比,甚至在拍攝的過程中還要四處求人籌錢。

而且,你不知道拍出來的東西能不能獲得認可,從而收回投資。

在這種情況下,真的需要有信念才能堅持下來。

香江來的攝影師就很著急,他擔心這部片子沒辦法完成,投資打了水漂,賈章柯覺得先把事情做起來,碰到問題再一個個的解決。

他用的演員大多是非職業演員,有的就是從村子裡圍觀的人群裡找來的。

對於這樣的臨時演員,你不能要求他按照劇本來,讓他背大段的臺詞肯定不行,只能是告訴他一個大概的情形,讓他根據自身的經驗自由發揮。

這麼拍起來顯得特別生活化,也導致片子裡的對白都是當地方言。

回到京城,賈章柯開始對拍攝的素材進行後期剪輯,他要先弄一個粗剪版出來。

在粗剪版完成後,他想在電影學院放映,看看同學們對影片的看法,他自己對這部片子比較有信心,覺得拍出了他想要的東西。

如果說《小山回家》是一次練手,那這部《小武》在創作上應當算是比較成熟了。

他找到了導演系的放映廳,組織了一場小規模的放映活動。

由於還沒有做字幕,片子裡的人說的都是方言,作為導演的賈章柯就站在一旁做翻譯。

《小武》講的是一個小偷的故事,圍繞著這個人物的家庭、友情、愛情和社會關係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