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很大,社會轉型造成了眾多的社會問題,但總體來說,大家的生活比過去好了。
這部只有三集的電視劇光是憑著名字和演員已經賣給了三十多家電視臺,這就是懷舊情結。(未完待續。)
第三百四十六章 觀望
林子軒在積極的做著《沒完沒了》的宣傳工作,圈內的人則普遍持觀望的態度。
就算是有著合作關係的京城電影製片廠,對好夢公司的支援力度也大幅下降,原本能爭取到更多的排片量,但京影廠顯然沒有盡力爭取。
京影廠在《沒完沒了》上的投資不多,他們抱著能賺最好,不賺也無所謂的態度。
再說,這不是他們自己廠子拍的片子,沒必要浪費太多的資源,有院線資源不如支援自己的影片,那樣會賺的更多。
說到底,韓三評並不看好這部電影。
按照京影廠宣發部門的預計,《沒完沒了》的票房最多是一千五百萬,這還是看在葛尤的票房號召力上,基本上是不賺不賠的局面。
如果投入太多,那就可能會賠錢。
韓三評知道《沒完沒了》植入廣告的事兒,這部分收入屬於好夢公司,京影廠分到手的很少,即便《沒完沒了》在票房上賠了,好夢公司至少賺了兩百萬。
這是京影廠沒有盡力的原因之一,投入和獲取不成正比。
對於電影行業來說,植入廣告是一個獲利的新手段,但不是所有導演都願意這麼做,他們認為那是不尊重藝術。
林子軒和馮曉剛是務實派,拍的又不是藝術電影,沒什麼顧及。
韓三評和林子軒認識的很早,算是看著好夢公司發展起來的。
這家公司和國內其他的民營影視公司差不多,屬於創作型的公司,公司的負責人是行內人,懂電影,憑著這種優勢獲得了發展契機。
林子軒、馮曉剛和葛尤三人配合默契,編導演分工明確。
他們抓住了低成本喜劇這個題材,創造了賀歲檔期的成功,形成了不小的影響力。
但這種成功不可能無限的複製,觀眾總會有厭倦的一天。
韓三評註意到好夢公司明年要轉型,準備拍文藝片,以現在國內電影的市場行情,拍文藝片的風險高,票房不容樂觀。
他看了好夢公司的兩個本子,《小城之春》和《一聲嘆息》。
本子是好本子,但內容顯然沒有迎合市場,國內觀眾在經過好萊塢大片的衝擊後,觀影的心態越來越浮躁,沒有耐心看情節那麼舒緩的影片。
再說,田狀狀執導的影片,票房能好才怪。
這倒不是貶義,而是說田狀狀的片子風格獨特,和大眾的審美有一定的距離。
就像《小城之春》,這種安靜的片子不適合在影院裡和大家一起看,應該在家裡一個人慢慢的品味,這樣才能看出片子的精彩之處來。
所以說,一家公司想要轉型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兒。
一旦《沒完沒了》的票房不佳,好夢公司明年的轉型沒有取得預想的效果,這家在民營影視公司裡極具潛力的公司就會面臨危機。
韓三評不認為好夢公司會倒閉,他清楚林子軒三人是靠電視劇起家的。
即便在電影行業遭遇挫折,他們重新轉戰電視劇領域同樣會獲利豐厚。
如今的電視劇市場那麼火爆,憑他們的影響力,照樣能混的風生水起,只是現在的馮曉剛和葛尤還願意拍電視劇麼?
在他看來,林子軒三人合作的蜜月期明年或許就要結束了,從此走上各自發展的道路。
和韓三評一樣,王鍾軍也在觀望之中,對於《沒完沒了》的宣傳沒那麼積極了。
他現在把目光放在了電視劇市場上,並不看好電影市場,《臥虎藏龍》前傳的大賣給了他更大的信心,他想在這個行業繼續發展。
國內電視劇市場的火爆迷惑了不少外行人進場,都想分一杯羹。
去年國內電視劇的總產量是七千集,今年就要突破八千五百集,這種增長速度非常驚人,也難怪大家都看好電視劇市場了。
有些電影導演甚至改拍電視劇了,拍這個掙錢啊。
甭管電視劇能不能賣出去,導演和演員都能拿到片酬,為什麼不拍呢。
王鍾軍在等待機會,等到《沒完沒了》的票房失利後,他會勸說林子軒迴歸電視劇市場,一起製作幾部大投資的劇集。
《編輯部的故事》的續集只有三集就賣出去三四百萬,要是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