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9部分

產生這麼大的社會影響力。

吃完飯,林子軒開車送韓含去《對話》節目組為他準備的賓館。

錄製節目不是那麼簡單,會事先進行溝通,準備一些話題,讓韓含考慮怎麼回答,雖然不是直播,可現場會有不少觀眾。

一旦說出太出格的話,或者直接對罵,流傳出去,將對節目造成不良的影響。

“節目組可能會問些尖銳的話題,你只要說出心裡話就好,不用太過擔心。”林子軒提醒道,“這是錄播,不是直播,後期他們會把認為不恰當的部分剪掉,不會在電視上播出。”

“我知道了,謝謝林叔叔。”韓含回應道。

根據林子軒的瞭解,這次《對話》節目組邀請了一位華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的博士生導師和一所重點大學教育專業的教授。

還有一位同樣十七歲的女孩子,寫過兩本書,鋼琴彈得不錯,品學兼優。

節目討論的重點是韓含現象形成的原因,社會對於成功標準的定義等話題。

回到家裡,林子軒和慕姍姍聊起了韓含。

“這孩子感覺挺內向的,看不出哪兒叛逆,報道不實吧?”慕姍姍懷疑道。

韓含在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說了一些不符合主流價值觀的言論。

比如他認為上大學沒有用,浪費時間,花那麼長時間在學校裡學習不感興趣的知識,不如自己自學感興趣的東西。

他還說過什麼都學的結果只能是平庸。

他甚至說《三重門》這本小說五十年內無人超越。

這些言論在大眾看來就是狂言,大家覺得這孩子魔怔了,鑽牛角尖兒。

華國社會一向講究謙虛是美德,當然也出現過不少輕狂之士,但那不是社會主流,狂士的下場都不怎麼好。

年少輕狂,這是不少人對韓含的看法。

“年輕人嘛,總會有些傲氣,不服輸,這是好事兒。”林子軒解釋道,“何況現在的社會環境不同了,他們追求個性,不像咱們那時候想追求都沒得追求。”

“說的那麼老氣橫秋,咱們那時候怎麼沒有個性了?”慕姍姍反駁道。

林子軒想想也是,華國的八十年代是一個思想解放的年代。

大學裡湧現了各種新思潮,寫詩歌寫文章,每個人都有遠大的理想,比韓含還狂的人多了去了,出了不少著名的作家和詩人。

只是沒有現在的宣傳力度,在當時的影響力不大。

那批人畢業後出國留學,下海經商,成為了時代的弄潮兒。

只能說,每個年代的年輕人有各自不同的追求,人生同樣精彩。

“好吧,你說的有道理。”林子軒承認道。

“我覺得節目組會以批判為主,不會對韓含持支援的態度。”慕姍姍擔心道。

慕姍姍在華國電視臺工作過,主持過訪談節目,清楚每檔節目背後都有意義。

華國電視臺作為國家級媒體,肯定不會提倡韓含的這種做法,否則學生都不好好學習,國家的未來在哪裡。

他們通常的做法是把韓含孤立起來,作為特定的現象。

讓觀眾覺得韓含是個特例,不能模仿,再用另一位品學兼優的女孩子做對比,作為正面形象樹立一個值得學習的表率。

素質教育講究的是全面發展,韓含不是一個好榜樣。

林子軒明白這一點,不過既然韓含決定來上節目,就要做好被為難的準備。

兩天後,林子軒來到華國電視臺的經濟頻道。

他在辦公室見到了主持人,韓含和三位嘉賓,以及節目組的工作人員。

“林老師,這次要辛苦您了,這是話題稿子,您先看看。”女主持人客氣道。

“不辛苦,我就是走走過場,聽你們的安排。”林子軒隨意道。

他和其他嘉賓握了握手,寒暄幾句,大家不在一個領域,以前沒什麼交集,也就沒有交情,客套而已。

那位十七歲的女孩叫做黃思露,榕城人,全國十佳的少先隊員。

她從揹包裡拿出一本《小雪的大冒險》請林子軒簽名。

這個舉動讓現場的氛圍活躍起來,大家隨意的聊了聊,說了幾句玩笑話。

這時候,有人抬了一架鋼琴過來,放到了不遠處的演播廳,等會黃思露要演奏鋼琴,是一個很有才華的孩子。

到了十點鐘,節目組讓大家前往演播廳。

這是一間小型的演播廳,能容納幾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