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公司的負責人。
張億謀是電視片的總導演,要調動各方的資源,比如我需要你們公司的某位導演、攝影師和演員等等。
在這些方案中,有從民俗入手的,也有展現京城百姓精神面貌的,還有人提議重點放在體育健兒身上。
有人覺得應該注重華國元素,鞏莉在西方的知名度高,有代表性。
《臥虎藏龍》在國外挺火的,要不要加入一點武打的片段,像是太極拳。
各人有各人的見解,怎麼把傳統和現代融合,怎麼向世界展現華國,這是張億謀需要考慮的問題。
在介紹了幾個方案後,張億謀講了自己對電視片的理解。
“我們不能拼命的講傳統的偉大,說奧運精神在我們國家兩千多年前就有了闡述,這是以大作大。我們不能給別人上課,甚至是潛臺詞的講課,都是不可取的。我們所做的是讓他們看完電視片之後,哎,突然有點喜歡這個國家,在情感上有一點喜歡華國,這就夠了。”
“對於‘新京城’,有些人可能會理解為是物,是建築。如果陳列我們的文化活動,民俗,那就來不及了。畫面會提供一些資訊,讓沒來過京城的人一看,噢,京城是這個樣子。”
“咱們不必對別人進行教育:京城有這麼高的樓,京城人不穿長袍馬褂了。開會時有人提出很多很多要拍的東西,什麼都要表現,什麼不能少。如果一個都不能少,結果什麼都不是。”
“當你覺得一個都不能少的時候,五分鐘一個都不能少,你的魅力,你的目的是什麼?我們的目的是讓他們心動一點點,不是征服,因為只有五分鐘。藝術貴在簡潔,給他一點清新,給他一點意外。”
林子軒聽著張億謀的解釋,覺得張億謀明白怎麼用老外能接受的方式做宣傳。
僅僅這一點,就比國內的大多數導演適合拍這部電視片。
國內也有好導演,姜聞和馮曉剛各有各的長處。
他們的區別在哪兒呢?
這麼說吧,姜聞適合去做閱兵儀式的總導演,馮曉剛可以去做春晚的總導演,奧運會這種場合是張億謀的舞臺。
不是說不可替代,而是目前在國內的導演圈子裡,他最合適。
張億謀從八十年代進軍國際影壇,瞭解西方人怎麼看待華國,這是他的優勢。
林子軒和張億謀是有矛盾,但在申奧這種大事上,肯定會支援張億謀。
這不是個人的事兒,上升到了國家和民族的高度,大家要齊心合力。
張億謀邀請林子軒參加討論會,是和林子軒借人,他想找林曉玲做副導演。
“我看過小林拍的《渴望》,最後三分鐘畫面流暢,鏡頭感強,最難得的是還抓住了感情。”張億謀稱讚道,“我之所以找小林,就是因為這點,如果講拍華麗的畫面,我們拍不過廣告片導演,他們的招比我們多,新的技術,一行是一行,甚至一些電視片導演都超過我們。可要是說抓情感,注重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角度,這是我們拍故事片導演擅長的地方。”
張億謀說的是《渴望》續集結尾處,那段慶祝新世紀到來的畫面。
林曉玲用了五組工作人員在京城各處抓拍普通百姓的生活,最後剪輯出三分鐘的畫面,展現了京城百姓在新世紀的風貌。
在觀眾看來,一下子就過去了,和劇情的關聯不大。
但圈內人認為那三分鐘相當精彩,達到了畫面和情感的統一。
張億謀覺得這種處理方式正好能用在拍攝申奧電視片上。
林曉玲拍過紀錄片和故事片,能很好的把記錄和故事結合起來,抓取普通人瞬間情感的變化,給觀眾帶來視覺和情感的雙重衝擊。(未完待續。。)
第六百三十二章 實用
張億謀考慮過其他人選,最後還是覺得林曉玲合適。
他也在猶豫,倒不是說因為和林子軒的關係疏遠了,而是林曉玲本身已經是國際著名導演了,還拍了一部賣座影片。
在這種情況下,基本上不會給其他人當副導演了。
副導演的身份很尷尬,電視片成功了是導演的功勞,副導演默默無聞。
觀眾看一部電影,只會記住導演,誰會關心副導演啊。
而且,如今林曉玲成為青年導演扶助基金的負責人,幫助青年導演拍戲,在圈子裡名聲大振,有了第六代導演領頭人的架勢。
現在林曉玲和張億謀還沒辦法相比,作品數量和獎項都不行。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