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8部分

“再來一遍吧,看著不怎麼對勁。”林子軒回應道。

林子軒不是瞎說,和那麼多導演合作過,看了那麼多部電影,他可能不懂怎麼排程,不懂怎麼和演員說戲,但基本的欣賞水準還是有的。

就這麼拍了一天戲,無論是演員還是工作人員都很認真,誰也不想撞到老闆的槍口上。

馮曉剛或許只會罵上兩句,林子軒卻可以直接開除他們。

“你比曉剛有藝術追求,這麼拍咱們明年能拿奧斯卡了。”葛尤調侃道。

“我就沒想過當導演,做人不能太過分,總得給那些導演留口飯吃。”林子軒玩笑道。

這是大實話,人不是萬能的。

再說,導演這個職業太辛苦,沒看馮曉剛都住院了麼。

幾天後,馮曉剛迫不及待的出院,他真擔心林子軒把這部戲給導砸了。

看過拍攝的素材,他鬆了口氣,雖然和他設想的多少有點出入,不過應該不用重拍了。(未完待續。。)

第五百三十章 人心的問題

在這三部電影裡,最讓林子軒操心的還是《渴望》的續集。

這部電影就叫做《渴望》,林子軒沒有給它起一個像是《新渴望》或者《渴望一九九九》等諸如此類的名字,那麼做有點畫蛇添足。

既然《渴望》的電視劇那麼受歡迎,說明觀眾認可這個名字。

這兩個字在觀眾心目中有著特殊的意義,再說,這可是用八百萬買來的,不能浪費了。

《渴望》續集經過前期的艱難籌備,已經在影視基地開機拍攝了。

整個過程一言難盡。

林子軒認為以後這類備受社會關注的主旋律影片還是由華影集團主導的好,只有華影集團才能承受的住各方面的壓力。

好夢公司還是走商業片和文藝片相結合的路線,少碰主旋律的題材。

這部戲需要還原九十年代各個時期的生活場景,都要在影視基地的攝影棚裡搭建。

光是搭建這些場景就需要至少三百萬。

當年,五十集長度的《渴望》總投資只有一百萬人民幣,照樣在攝影棚裡真實還原了八十年代的生活場景,連細節都儘可能的做到逼真。

《渴望》被稱為國內第一部長篇室內劇是有原因的,它的絕大部分劇情都發生在室內。

不是劇組不想拍外景,而是拍外景要花錢,租場地、開車、工作人員的食宿都是開銷。

但那時候的人工作認真,即便條件再艱苦,也會想方設法的做到最好。

舉個例子,觀眾在現在的電視劇裡時常會看到穿幫的鏡頭,史劇裡都能出現簡體字和電子手錶,可在那些老電視劇裡就很難找到類似的鏡頭。

這是一個創作態度的問題。

如今要拍《渴望》的電影,資金充裕了,更不能馬虎大意,要精益求精才行。

除了場景的搭建,演員的心態同樣發生了變化。

《渴望》的熱播的確捧紅了一批演員,像張凱莉和李雪建都早已成名成腕,不過劇中其他演員的命運則不大相同。

比如扮演王滬生的演員,王滬生這個角色不討人喜歡,播出的時候被觀眾痛罵。

他後來雖然還在演戲,卻一直不溫不火。

也有人離開了演藝圈,去過自己的生活,十年後大家再次相聚,繼續扮演過去的角色,要說心態上還能保持平衡那是假話。

看看各人的片酬就知道了。

張凱莉出演《渴望》的時候是一百二十塊一集,演了半年戲總共到手的也就幾千塊錢,如今拍電影版本拿到了八十萬的片酬。

其他二三線的演員只能拿到十萬或者二十萬的片酬。

以前演員的片酬差距很小,一集也就差個十幾塊的樣子,現在則是越來越大了。

金錢雖然不是衡量人的唯一標準,可也是標準之一,這就造成了演員心態上的異樣。

老演員經的多,不太在乎這個,能夠泰然處之,青年演員就沒有那麼的淡定了。

他們或者自卑,或者自負,或者帶著一點的不甘心。

這種情緒難免帶入到表演之中,讓表演不夠真誠自然。

林曉玲注意到這種情況,和演員交談過,效果不大,說到底,這是人心的問題。

要麼繼續做思想工作,要麼演員自己進行調整,想通了就行了。

林子軒沒有太好的辦法,這就是用原班人馬拍攝續集的難處,一旦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