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設官。剩下的都是到處流竄,並沒有多大聲勢,後面李自成和張獻忠加入了高迎祥的義軍,高迎祥才慢慢發展壯大,最後成為義軍中最大的一股。
先不說義軍怎麼樣了,這些都是後話,現在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崇正皇帝朱慈炅怎麼樣了!
。。。。。。。。。。。。
朱慈炅這會兒正興奮著呢,遼東那邊沒事了,科舉考試開始了,最重要的是畢懋康他們把第一把燧發槍給做出來了!
雖然外觀還很粗糙、雖然還需要把圓圓的子彈從前面捅進去,雖然時不時還打不響,但這些都掩蓋不了它劃時代的意義:
首先,可以瞄準了,火繩槍有的也有準星,但沒有多大意義,一個火繩在眼前燒著,有準星你也沒辦法瞄準啊,那會可沒眼鏡,火星子濺到眼睛裡面有幾個人受得了。
然後,射速上來了,燧發槍用低碳鋼做槍管以後,開幾槍基本上不會變形,等待冷卻的那幾分鐘時間就省下了,再加上不用再點火繩了,直接一扣扳機就行,這樣射速就大大提高了,熟練一點的火槍手一分鐘打個四五發也不是不可能的。
最後,射程增加了,達到了恐怖的兩百步(三百米左右),終於超過一般的弓箭了!
朱慈炅還沒興奮兩天,陝西的奏報如同一潑冷水當頭澆下來,澆的他心裡拔涼拔涼的。
農民起義終於還是來了,這後面十幾年可是天災不斷,農民起義會如同星火燎原般,越燒越旺。
朱慈炅知道,真正考驗他的時候到了。
第二卷 第十一章 對策
朱慈炅知道,農民起義是明末最大的問題,不管是天災造成的也好,**造成的也好,反正最終結果就是李自成攻進了京城,崇禎皇帝被迫自殺。他可不想當亡國之君,那麼要怎樣應對一波接一波永無休止的農民起義呢?
用銀兩賑災嗎?這顯然是不現實的,崇正元年光是四川、陝西兩地大旱就發下去五百萬兩,就這還是杯水車薪,根本解決不了饑民的問題。到後面河南、山西、四川、陝西四省都是連年大旱,一年一千萬兩都不夠!
國庫現在就剩下三千萬兩銀子了,每年的稅收壓根就不用去指望,官員的俸祿加上遼東的糧餉,每年還要往裡貼錢!所以用銀兩賑災肯定是行不通的,賑個三年大明就要破產了!
或許有人覺得直接去剿就得了,大明有的是軍隊。這個方法也是不現實的,大明是有軍隊,只要有錢,招兩百萬大軍都不是問題。但關鍵是沒錢啊,遼東三十萬大軍一年的軍費就是九百萬兩,四省剿賊需要多少軍隊呢?
每個省派個一兩萬屯衛那就是去送死,起義軍動不動就是幾十萬,雖然說他們都是農民,但屯衛基本上也是放下鋤頭的農民啊,只是裝備齊全一點罷了。所以要派屯衛去的話一個省最少要派十萬大軍,四十萬大軍一年軍費就是一千二百萬,那還不如直接用銀兩賑災呢。
當然還可以調邊軍精銳去剿,朱由檢那個時候調動的就是邊軍精銳,結果農民起義沒剿滅反而讓後金鐵騎衝進了大明腹地,兩面作戰,兩面都崩了!
賑災沒銀子,徵兵也沒銀子,怎麼辦呢?
朱慈炅也沒辦法,只能問計於人了,他直接在朝會上公佈了陝西的情況,讓所有官員全部動動腦筋寫份奏摺出來,他再在其中找找,看有好的解決方案沒。
這明朝的官員都是科舉出身,幹別的不行,寫奏摺那都是信手拈來,所以,第二天朱慈炅就收到了上千份奏摺!
這麼多奏摺一個人自然是看不過來的,孫承宗又不在,他只得將內閣其他三個宰輔和信王朱由檢都叫到御書房,大家一起找,看能找到點有用的奏摺不。
最後大家都找到了,可意見卻不統一。
武英殿大學士、吏部尚書韓曠偏向於用銀兩賑災,他找的都是這方面的奏摺,這個方法朱慈炅自然是不同意的。開玩笑呢,一年兩年是可以,但後面十多年都是這樣,哪裡來的這麼多銀子。
文淵閣大學士、戶部尚書來道宗偏向於調兵去圍剿,這個同樣也不用考慮。
信王朱由檢就比較奇葩了,他就看中了一封奏摺,這是原兵部右侍郎楊鶴寫的,大概意思就是,“盜賊”之起,“總因饑荒之極,民不聊生”,宜“招撫為主、追剿為輔”。
徐光啟更絕,一封奏摺都沒看上,因為他自己也有主意呢:他的意思就是,全力生產燧發槍!為什麼呢?因為起義軍沒有盔甲也沒有騎兵啊,這射程兩百步的燧發槍在那幫農民面前就是無敵的,只要彈藥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