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掌櫃指著庫房對李世民等人道,“一金幣直八貫銅,一銀幣直五貫銅,一匹絹值二百銅。這些加起來,剛好值六十萬貫銅。你們清點一下。”
少府監和戶部的人上前,開啟一口口箱子。
金光、銀光、銅光燦爛。
絹堆積如山。
李世民走過去,從一個箱子裡抓起一把金幣,仔細的觀看著,每枚幾乎都是相同的,邊上有齒紋,正反面有浮雕影象。正面金龍,背面長城,邊上還有嘉禾麥穗,還有長江黃河環繞。
做的十分精質,每枚正面上還有一兩兩字,背面則有直銅八貫。
柴紹也從一個銀箱裡抓起一把銀幣,一樣的製作精美,一枚銀幣當銅五千錢。
簡單的計算一下,老掌櫃報出的數字,確實正好六十萬貫錢。
李世民暗暗驚歎,這長安李記錢莊,好大的本事!(未完待續。)
第517章 皇帝也得交手續費
十二月第一更,凌晨送上更新,求保底月票啊!
關門。
清場。
李世民調了一大群少府監和戶部的人開始清點這筆錢,還派了不少內侍和官員們監督。李世民甚至都激動的不願意離開了,直接坐在那裡看著那些人點錢。
金幣先一枚枚的點,先點夠數量。
每一百枚再用稱稱量。
兩萬枚金幣,八萬枚銀幣,數量倒是不多。
不過銅幣數量最多,兩萬貫,那是整整兩千萬枚,根本沒法一枚枚點,只能是一串患的去稱。好在這些錢都是用繩串好的,先點串數,然後十串一稱重。
六十萬貫啊,李世民激動的滿面通紅。
真正的六十萬貫錢擺在面前啊,不是紙上的數字,而是實實在在的錢。
“這金幣鑄造的真不錯。”少府監的官員稱讚道,李家把鑄幣技術獻給朝廷後,朝廷也已經在鑄造銅幣,其中也鑄造金銀幣。但現在看來,這批金銀幣比朝廷鑄造的都還要精美一些。
“金幣成色如何?”
“九成金。”一名少府監的老工匠答道。
黃金難有足金,而鑄金幣的時候,如果是純金則會很軟,不易流通使用。因此黃金鑄幣本色就要摻些更堅硬的銅,以使金幣更堅硬。同時,摻銅鑄金幣,然後以足金標面額,這會讓鑄幣有很大的利潤。
成色九成,這意味著有近一成的鑄幣利。就算拋去鑄造的成本,這裡面的利潤依然很高。
兩萬枚金幣價值十六萬貫銅錢,一枚起碼是半成的利,這意味著僅僅是這兩萬枚金幣,李記錢莊鑄幣然後流通出去,他們就賺了八千貫。
少府監也鑄金幣,李世民當然清楚這裡面的利潤。
他不由的吸氣,八千貫啊,輕輕鬆鬆就賺了八千貫。
不過銀幣賺的更多,銀幣和金幣一樣的摻銅,銀九銅一。因此基本上鑄銀幣和鑄金幣一樣有半成左右的利潤。
鑄一枚金幣,能賺四百文。而鑄一枚銀幣,能賺二百五十錢。
不過這批銀元數量更多,足有八萬枚,李記鑄這批銀幣就賺了兩萬貫。
想到李記錢莊鑄的這八萬銀元兩萬金幣,光鑄個幣就賺了兩萬八千貫,李世民有些心疼啊。當初不應當這麼大方的直接把鑄金銀幣的權力,留給李家的。
還好,錢庫裡的那兩萬貫銅錢,基本上都是開元通寶,並沒有什麼私鑄錢,更沒有新鑄幣法鑄造的錢。
這還算好,李家沒去鑄銅錢。
要不然,就不得了了。
畢竟金銀較少,鑄幣也是有限。銅錢卻不一樣了,李家若是把市面上的舊錢回收,然後鑄成新幣,那可就源源不斷,這等於一直在偷他的錢啊。
金幣數量沒錯,重量也沒錯。
銀幣也對。
最後絹和銅都對。
六十萬貫,果然一點不多一點不少。
錢點清了,簽字蓋章辦完交接手續。
李世民準備帶著錢走人,結果老掌櫃攔到了前面。
“諸位上官,還有一項手續未辦。”
“什麼手續?”
“這六十萬貫,是從朔方匯來在此兌現,因此我們還得收匯兌手續費啊。”
李世民愣了下,“還要收手續費?”
“看這位上官話說的,若是押運六十萬貫錢從朔方千里迢迢的來到京城,近兩千里路呢。這麼多錢帛,得動用多少人押運?得花多少時間?這押運成本也不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