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出身低微,牧羊人和商販的經歷,都讓他比一般更加務實。
在與華帝國的交鋒中,他們沒有一次成功。
而且他也發現,雖然他們征服了波斯,但卻沒有得到過去波斯的經濟,因為波斯過去很大的一個財稅來源就是與東方的香料和絲綢貿易,靠著壟斷與東方的貿易,轉貿給地中海諸國,波斯人過去過的很富有,保持著強大的兵力。
但現在,他們卻一點絲綢和香料都得不到了,其它諸名瓷器、茶葉、蔗糖等緊俏商品也拿不到手。
波斯的商人,手工業者,本來就因為戰爭而大量外逃,如今更因沒有生意可做,紛紛破產甚至逃亡。
征服了一個廣闊的波斯帝國,加上統一了阿拉伯半島,如今的阿拉伯比起過去的波斯還強大,但財稅情況卻不好。
他們需要與華商國通商貿易,甚至不能跟華商國全面開戰。
先擊敗羅馬,將亞美尼亞、小亞細亞奪取,然後奪取紅海南面的埃及、阿克蘇姆、帕諾夏等諸地,儘量不要去與大華交惡,北面東面與大華的邊境,得保持平穩。
甚至還得與大華建立起全面的貿易關係,恢復經濟。
歐麥爾說服了其它的阿拉伯高層,他們全面調整了戰略方向。
預設了大華對阿巴斯港、海塞卜、霍爾木茲島等的佔領,紅海西連西奈半島也預設了,不再派兵試圖奪回。
歐麥爾派出了使者拜訪了大華的佔領的阿巴斯港,委婉的提出了想與大華正式談判的意思。
阿巴斯港的駐軍將領得到這個請求,立即派人與漢京聯絡。
在等待了許久之後,最終漢京傳來回復,大華願意與阿拉伯人談判,也願意承認阿拉伯人佔領波斯地區,但有一個前提條件。
那就是阿拉伯人要承認當初大唐、羅馬、波斯簽字的三皇同盟協議,阿拉伯人繼承波斯在協議裡的地位,繼續履行協議內容,而大華是繼承大唐的地位。
大華要求大華與羅馬籤一個協約。
按之前的那個三皇同盟裡的邊界協議,重申一下大華與阿拉伯人的邊界劃界,同時,阿拉伯人還得承認大華現在對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的擁有,以及對西奈半島和塞普勒斯的擁有。
如果阿拉伯人肯簽訂這個華阿友好條約,那麼大華願意保證,在阿拉伯人不侵犯大華在波斯灣和紅海以及地中海利益的情況下,保證阿拉伯人在不越界侵犯大華領土安全的情況下,與阿拉伯人保持友好關係,不入侵阿拉伯。
大華也願意解除對阿拉伯人的海上封鎖,並與他們展開外貿交易。
這個條約,其實是違背了當初的三皇同盟,也違背了與羅馬的同盟。
但對大華來說,國家利益至高無上,大華不可能為了羅馬,非要跟阿拉伯人硬拼。
如何保證大華在紅海、波斯灣、地中海地區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既然說聯手羅馬滅不掉阿拉伯,那就可以換個策略。
以後大華不直接對阿拉伯出兵,但還可以給羅馬出售軍械支援他們嘛。
這樣做確實有些無恥,但還是那句話,這樣做對大華的利益最好。讓大華在那裡保持一個超然的地位,利益最大化。
至於說羅馬因此會被阿拉伯滅掉,唇亡齒寒什麼的倒也不用擔心,有大華的支援,羅馬也還是能夠穩的住陣腳的,況且,羅馬也還是拉上了可薩、阿克蘇姆等不少盟友的。
大華新增加了原來波斯和阿拉伯地區這麼兩個大市場,貿易自然是大增,收益大增。
不用直接衝突,大華在那邊的殖民地,也能安心開拓經營。
最終,大華使者與阿拉伯使者,在阿巴斯港簽訂了大華帝國和阿拉伯友好協約。
這份和約,阿拉伯人基本上都是答應了大華的主張,做了很大的妥協。
當這個協約簽定的訊息傳回漢京的時候,連內閣首相馬周都覺得不可思議。在他看來,這份當初由皇帝一手擬定的和約,其實相當苛刻,勢頭正盛的阿拉伯人不可能答應才對的。
起碼要討價還價。
可他們沒討價還價,直接就答應了。
這下子,內閣和議會都對皇帝更加刮目相看,皇帝向來以戰略眼光好見稱。不論是過去對突厥的戰略,還是對高句麗對吐谷渾對林邑等戰略,都是相當成功,將敵人一步步將死滅亡。
可現在,皇帝居然對遙遠的波斯灣地區的局勢也能如此拿捏的準。
阿拉伯那麼強大,短短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