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地上,昏迷不醒,大臣們急忙灌藥後,又裝著甦醒過來,伸手索紙,用左手寫了“皇太子可即皇帝位”等一行字,正式宣佈退位。
宋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宋徽宗宣佈退位,由皇太子趙桓即皇帝位。趙桓後廟號為欽宗,故史稱其為宋欽宗。欽宗即位後,改明年元為靖康元年,根據徽宗的旨意,尊徽宗為教主道君皇帝,尊為太上皇,居龍德宮。
道君皇帝的宣和七年最後的一段時光,便是在皇位更迭,金軍大舉南侵之中度過的。而山東路濟州府上下,則是在一片外鬆內緊中度過,雖然軍中秣馬厲兵,枕戈待旦,但民間卻還是舉辦了許多熱鬧的廟會活動,歡度歲日,與東京百姓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不同,兩地百姓便是一喜一憂。(未完待續。。)
第枠九章讓位出逃奈若何 登基求和無廉恥
時光匆匆,很快過了歲日,便來到了靖康元年正月初三日上。壞訊息接二連三傳來,金軍東路軍已經兵渡黃河,一路上宋軍毫無抵抗能力,實際上朝廷也沒有派出什麼兵馬前去抵抗,只靠地方廂軍是根本無法抵抗如狼似虎的金軍的。
於是金軍一路燒殺搶掠南下,兵鋒直指東京。道君皇帝、蔡京、童貫等人聽說金兵已經渡過黃河,都是驚慌失措,道君皇帝決定連夜向南逃竄,而蔡京、童貫等奸臣則決定追隨道君皇帝。原因很簡單,他們的權勢富貴都是道君皇帝給的,而新繼位的宋欽宗似乎並不信任蔡京等人,更何況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帝即位,他們這些老臣早晚被換掉,所以蔡京等人都決定跟隨。
是日,徽宗來不及等到天明,當天半夜以燒香為名,匆匆逃出東京,就只帶著蔡攸、宇文粹中和幾個內侍倉惶出通津門東逃。他嫌船慢,乘肩輿;又怕走得不快,再改乘搬運磚瓦的快船。到了南京(今河南商丘,並不是金陵)又改乘駿騾,到符寓(今安徽宿縣)才乘上官船,一直逃到泗州(今江蘇盱眙)才敢稍稍停留休息。
這時,童貫、高俅率領勝捷兵趕到,又慫恿徽宗渡淮河往揚州。當徽宗過浮橋時,隨駕衛士攀望號哭,童貫怕影響逃跑速度,竟命令親軍故箭,不少衛士中箭落水。同徽宗一起南逃的還有蔡京、朱等人。徽宗到了揚州後,把太上皇后丟在揚州,自己一直逃到長江南岸的京口(今江蘇鎮江)。
道君皇帝讓位出逃的訊息傳到山東路來,張叔夜更是一夜之間急得白了半邊頭髮,更似乎一夜之間蒼老了十多歲,隨著他對道君皇帝的徹底失望,他對大宋的希冀最後全都放在了新繼位的宋欽宗身上。但這一次他沒有急於請求三娘再上書奏請出兵勤王,他需要好生看看這新繼位的皇帝和新朝廷會有什麼作為,只因他已經教三娘上書兩次了,正所謂事不過三,若是第三次沒有萬全把握,張叔夜也不打算再讓三娘上書了,他張叔夜在三娘面前,再也丟不起那人。
而金軍兵分兩路,則是境遇各不相同。西路左副元帥完顏宗翰則率軍自大同攻太原,沒有東路的完顏宗望順利。宣和七年底,西路金軍攻克朔州,靖康元年正月又破代州,隨後中山投降,正月中旬包圍太原,但因太原城高池深,宋軍守城的又是精銳的西軍,是以西路金軍攻勢在太原受阻。
而東路軍則是順利得多,靖康元年正月底,完顏宗望軍渡過黃河,次日攻下滑州,隨即兵馬直抵東京城下,金軍兵馬第一次包圍北宋首都汴京。
金軍渡過黃河的訊息傳到開封。道君皇帝倉惶出逃,並帶走了蔡京等重臣,剛即位宋欽宗兩眼一抹黑,新朝廷也是人心慌亂,主戰、主逃議論不一。宰執白時中、李邦彥請欽宗去襄(今湖北襄樊市)、鄧(今河南鄧縣)避敵。而新任兵部侍郎李綱力言不可,當廷同白時中等人辯論,認為京城為宗廟、社稷、百官、萬民所在,不能放棄,應該堅守,只要安定人心,加強防務,等待各地勤王軍隊到來,也就一定能守住。
欽宗當即任命李綱為尚書右丞兼東京留守,想讓李綱為他守東京,而自己逃往陝西避敵。李綱流著淚拼死清求,欽宗才答應不去陝西,留在東京。
可是這位欽宗皇帝也不是什麼硬骨頭,到了半夜他又改轉主意,告訴宰執,準備天明後離京。李綱聞得訊息,立刻趕到宮中,見欽宗已準備就緒,即將起行。李綱厲聲問宮中一干金槍值班宿衛,是願為國家死守都城呢?還是願跟從皇上逃跑?金槍值班宿衛都回答說願死守。
隨即李綱長拜在欽宗面前,悲憤道:“陛下,宮中內外將士皆願為陛下效死,陛下何故還要出走?之前在金鑾殿上,陛下還信誓旦旦,會抗擊金軍到底,何故一夜之間又改了主意?”欽宗滿面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