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混出更大的名堂,與其等著肖天健以後動他,倒還不如趁著現在肖天健對他很有好感,來一個主動的急流勇退,直接交出兵權,回家當一個富家翁,何況肖天健念在他幫著大中軍打了山海關大捷,肯定不會虧待他,於是便暗中向肖天健呈遞了這份奏疏。
而肖天健接到了吳襄派人呈送的這份奏疏之後,也很是欣慰,他之所以暫時重用吳襄,主要還是考慮到他麾下的兩萬多最後的關寧精銳,如果直接拿掉吳襄的話,可能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所以才會暫時留用吳襄。
但是以吳襄的身份,掌控這麼大一支武力,而且其中骨幹基本上還是他的舊部,今後對於大中軍來說,確實也是一個麻煩,所以他才會將彥書亭抽出,派到山海關充當吳襄的副手,現如今吳襄這麼識趣,主動提出了在完成整編,穩定下來之後,回家榮養,這便解決了他的一個後顧之憂。
於是肖天健對於吳襄這麼知趣,也自然投桃報李,暗中擬了一份聖旨,給吳襄送去,大大的讚賞了一番吳襄的做法,並且再一次肯定了吳襄的功勞,同時宣佈將北京城之中,原來吳襄的大宅,給吳襄保留下來,另外拿出五千兩銀子,重新將其修繕一新,再賞給吳襄兩萬兩銀子,以及保留了吳襄原來在京城外購置的三千畝田地,今後供吳家所用。
另外將吳襄的大兒子吳三鳳送到武昌講武堂之中進行為期一年的培訓,一年結業之後,便將吳三鳳派至第三鎮李栓柱軍中,擔任軍職,算是解決了吳襄的一個後顧之憂。
吳襄接旨之後頓時大喜,雖然兩萬兩銀子對他來說不算多,但是這在大中軍之中,也算是非常罕見的賞賜了,另外肖天健還特許他保留京城外三千畝田產,也屬不易,起碼今後他們吳家吃飯是沒有問題了,單單靠著這三千畝田產,他以後也可以安安穩穩的做一個富家翁了,更何況肖天健還啟用了他的大兒子吳三鳳,這便說明肖天健是很有誠意給他們吳家子孫一個好出路的,於是吳襄立即叩頭謝恩,將肖天健給他的這份聖旨小心翼翼的收藏了起來,全力以赴的開始配合趕赴到山海關的彥書亭,開始對山海關一帶的兵馬進行起了大規模的整編行動。
除了新編近衛第三師和改編的山海關加強守備師這兩個師之外,肖天健還下旨令在北方各地以各地民壯,組建起了三個預備師,下轄二十個預備營,每個預備師編制一千正規全脫產兵將,其餘的則是由當地百姓青壯組成,農忙務農,農閒集中操練,構成二線預備兵力,為未來北上遼東對建奴作戰打下基礎。
雖然肖天健現如今透過在京城的大清洗,弄到了不少的銀子,但是肖天健也沒敢大手大腳的便揮霍這些銀子,之所以暫時組建預備師,就是因為他不敢花太多的錢,畢竟大中軍養兵的成本要遠比建奴和舊明前朝的成本要高很多,而且北方經過歷年的戰禍,人口數量也大幅度的減少,現如今雖然他平定了北方,但是第一要務卻是先要恢復北方的農業生產,如果呼啦啦一下子便招募起數萬新兵的話,便會嚴重影響到北方農業生產的恢復。
而北方農業如果不能儘快恢復的話,那麼就要依靠南方不斷的朝北方轉運糧食,來養活北方大批的兵馬,這樣做成本實在是太高,故此肖天健斟酌再三,考慮到這次建奴吃了大虧,短時間之內,已經無力南下入寇了,於是才變通了一下,組建起三個預備師,這樣一來,既可以儘可能的減少對農業恢復的影響,同時還可以提前儲備下一大批未來可以用於遼東戰場的兵馬,而養兵成本也少了很多。
但是這麼短時間之中,大中軍在北方又增添了這麼多的兵馬,於是裝備上便成了問題,雖然他們繳獲了不少官軍的器甲,其中刀槍藤牌和甲冑之類的東西倒是還好說,可是大中軍引以為豪的火器,卻很是缺乏。
京城之中三大營的神機營在投降的時候,倒是從他們手中繳獲了三千多支鳥銃和魯密銃,但是除了那兩百多杆魯密銃尚可稱之為利器之外,剩下的那些鳥銃,因為缺乏有效的保養,再加上打造的時候粗製濫造,多已不堪大用,而且口徑上和大中軍現在普遍裝備的自生火銃也就是大口徑燧發槍差異很大,威力小且不說,精度也差,而且質量堪憂,炸膛率很高,所以除了挑選出來製作精良的五六百杆暫時留下供給預備師訓練之用以外,其餘的則全部淘汰回爐了。
所以新編第三師和山海關守備師以及這幾個預備師的裝備問題,便難住了暫時主管兵務的李信,更難住了負責後勤供應的後勤部。
大中軍這些年發展雖然迅速,而且也逐步的以陽城縣為基礎,形成了大中軍的軍工供應體系,但是眼下大中軍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