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同伴的後塵。堅厚的裝甲保護了一部分坦克手,在滅火失敗之後,他們被迫棄車而逃,其中一人前腳剛剛跨出艙口就被德軍步兵擊斃,另一人好不容易跑出了幾步,結果也被身後射來的子彈撂倒。
從這時候開始,殘餘的蘇軍戰車徹底放棄了希望,它們紛紛倒車後退,而直至脫離德軍坦克的有效射程之前,又有兩輛T-34先後被虎式坦克幹掉。
以損失2輛四號坦克、1輛四型突擊炮、7門反坦克炮、3門防空機關炮和數百名步兵的代價,擊毀蘇軍5輛IS-2、23輛T-34、16輛不同型號的突擊炮以及上千名蘇軍步兵。如果單以戰鬥車輛的損失比例來計算,德軍此戰取得了1:12的驚人優勢。即便是在蘇德戰爭前期,這樣的戰損比也是相當驚人的,何況蘇軍此時裝備的都是戰鬥力更為強悍的坦克、突擊炮和自行火炮。不過林恩也知道,一場堅決的陣地防禦戰與單純的野外坦克遭遇戰或是伏擊戰是有本質區別的。若沒有守軍步兵不惜犧牲的牽制,兩輛虎式坦克將遭到敵人更為密集的攻擊;若沒有守軍反坦克炮組勇敢而準確的狙擊,將會有更多的蘇軍T-34及突擊炮放開手腳圍攻德軍戰車;若沒有使出煙霧彈干擾視線的戰術,若沒有步兵提前敷設的雷場擾亂蘇軍裝甲部隊的陣勢,這樣的勝利根本不可能出現!
縱然有這麼許多的“如若”,但林恩覺得這種以弱勝強的戰鬥依然堪稱經典,它理應寫入軍事教材併為後世的軍人們學習取經、受軍迷們瞻仰膜拜。比戰術更為重要的是,德軍官兵在此戰中表現出了無與倫比的戰鬥意志。有人說,二戰德軍的意志弱於一戰德軍,並從戰爭爆發時軍隊和民眾的反應、士兵們戰場傷亡甚至是衝鋒姿態上進行了分析比較,但林恩覺得那僅僅說明不同時代的德**隊對戰爭的狂熱程度是有所差別的。在一戰之前,德國每戰必能獲得實際利益,這造成了舉國上下渴望發動戰爭的心態,而一戰失敗之後,德國承受了巨大的戰爭賠償,經濟一度陷入崩潰,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自然對重新捲入戰爭心存謹慎。若要比較雙方戰士的戰鬥意志,何不看看兩次大戰停戰時的戰線位置?
………【第23章 虎無鷹翼】………
看到數量仍佔有絕對優勢的二十餘輛蘇軍戰車不斷後撤直至從視線中消失,堅守陣地的德軍將士們總算是鬆了一口氣。鏖戰一個多小時,陣亡者十之四五,生者莫不有種劫後餘生的悵然。對於林恩來說,這一戰又是死裡逃生,只不過相比於早先的盲目與無助,他為這場戰鬥的最終結果付出了最大努力,而成績也有了“質”的飛躍:按照他的自我計算,此戰共射中蘇軍官兵十六人,加上手榴彈的殺傷,擊斃擊傷敵人二十餘名,而斃命者估計有十人以上。以單場戰鬥的效率來看,林恩完全有擠入二戰頂尖射手行列的潛質,然而勢同殘陽的第三帝國這時候已經無法給他足夠的施展空間。真正讓林恩感到高興的是同伴們眾志成城的氣概,他覺得德軍要是在和蘇軍的每一場戰鬥中都能夠發揮這樣的水平,哪怕只是保持一半的戰損比,現在也依然有扭轉戰爭局勢的機會。
美好的願望終究只是願望,死去的同伴用生命換來的勝利還沒抓穩,活著的人就又面臨著新的生死考驗。在沒有得到任何空襲警報的情況下,一隊“黑色死神”惡名的蘇軍伊爾-2強擊機突然低空來襲。戰場上的兵種相剋並不是絕對的,但這種裝備機關炮、掛載火箭彈且能夠同時掛載重磅航空炸彈的戰機確實稱得上“坦克殺手”,厚實的裝甲可讓它們無視敵方地面部隊的機槍子彈,偏慢的飛行速度在攻擊時則意味著較為理想的武器發射平臺。
眼看著六架伊爾-2以貼著樹梢的高度出現在戰場上,林恩亦是大吃一驚。這時離開戰壕搜尋清理蘇軍戰車殘骸的德軍步兵們還有上百人之多,而兩輛灰白色塗裝的虎式坦克也未來得及退回到相對隱蔽的樹林。要命的是,防線右翼的防空武器悉數在戰鬥中損耗,而蘇軍強擊機偏偏是直衝那一側而去的!
一如林恩他們先前在撤退途中遭遇的空襲,蘇軍戰機飛抵戰場後首先以火箭彈攻擊目標。二三十枚航空火箭彈拖著尾焰和白煙從空中劃過的場面看上去頗為壯觀,雖然採用的是最原始的觸發式引信,但它們的攻擊準度和速度都較傳統的航空炸彈有明顯提升。幾乎不等地面上的德軍官兵們做出有效反應,這些火箭彈就已呼嘯而至,它們所引發的連串爆炸在強度和密集度上堪比大口徑榴彈炮的齊射,甚至在一定區域內形成了“滾地毯”的可怕效果。
從空中看,德軍正在向樹林地帶運動的三輛坦克和一輛突擊炮應該是最醒目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