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36部分

洞做文章。

第二個常用的招數就是用謠言來反謠言。這既可以是造對手的謠,比如貶低對手的人品呀,質疑對手的資質和良心呀什麼的;也可以是主動去給對手當豬隊友,表面上站到反對集中營的那邊,卻故意的搞出一大堆的漏洞百出的東西出來。就象後世裡面的某些釣魚文。

但這些都不是大道,真正的大道還在於控制住媒體的錢袋子。比如說在美國,紐約時報就絕對不會說史高治半句壞話,因為他們的錢都是史高治出的。而且它們在對西班牙人開戰,對菲律賓人開戰,將菲律賓人送進學習營地之類的事情上絕不和美國政府唱反調,雖然平時有事沒事的,他們也會罵一下政府什麼的,但是這個時候,它們卻會堅定地和政府站到一邊,因為政府這個時候正在幫他的老闆掙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媒體和政府都一樣,他們都是給史高治、摩根以及更多的食肉動物打工的。一般來說,為了爭寵什麼的,員工之間相互罵罵對方什麼的是很常見的,但是一旦老闆需要他們配合起來的時候,他們也就必須“精誠團結”起來。

在英國,基本的情況也差不多,雖然的確有一些小媒體,站在反殖民主義的立場上亂叫,但是各家大媒體還是能把握主旋律的。而且,在如今,征服布林人乃是符合絕大部分英國金主的利益的,所以就算是反對黨,雖然照例是對政府提出了批評,但是調門並不算太高。於是英國政府先是冷靜的觀望了一天,然後果斷的派出了精銳的騎警,迅速的恢復了唐寧街的秩序。而主要的媒體,對英國政府的這種做法,普遍的採取了“我什麼都沒看見”的態度。

然而,英國政府的這些招數也只能在大英帝國的境內搞搞,在整個的歐洲和北美,對於英國的批判浪潮還是一波接著一波的。一個月之後,安妮日記的單行本首先在美國發行,好幾位參議員親自參加的這本日記的發行儀式,併發言猛烈的抨擊了殖民主義的罪惡(當然,美國在菲律賓搞的那個不叫殖民主義)——議會民主制度就是好,很多時候,很多事情政府不便於直接表態的時候,都可以讓議員什麼的出去胡說八道。

緊跟著美國的節奏,這本書也開始在歐洲市場上流行了起來,成了文藝青年裝點自己的不二之選。就像很多年前,德國的小青年都要有一本《少年維特之煩惱》或者許多年之後,一大堆歐洲人總喜歡在T恤上面印上切格瓦拉的頭像一樣。

接著,美國那邊又爆出了一條新聞,說是一家新建立的電影公司——夢工廠電影公司宣稱將拍攝安妮日記的有聲電影版本。

和以前的那些小本經營的電影公司不一樣,這家公司顯然有著雄厚的資本,(有傳言說,布林人的流亡政府就是這家電影公司的重要投資人。)這家公司宣佈,整個電影的拍攝預算高達五萬美元,電影的長度則長達兩個小時。這樣大的投資,這麼長的時間長度,這在電影才剛剛出現的當時簡直就是天文數字了。

雖然在這家電影公司的股東名單中更本就沒有麥克唐納什麼事情,控股的全是一些什麼亂七八糟的投資公司什麼的。(什麼?你問這些投資公司的股東?那自然有另外的一些銀行呀什麼的,然後,就像剝筍子一樣再剝開幾層,最後,你就能看到麥克唐納創投,或者其他企業的名字了。)不過,據說,麥克唐納先生作為一位著名的反對戰爭的和平人士,一位在科學技術方面有很不錯的成就的人,在這部電影中擔任了一定的技術指導的角色。當然,史高治??麥克唐納先生並不是一個愛炫耀的的人,他從來沒有提到過這件事情。人們對史高治在這部後來成為了電影史上的經典的作品中的作為的瞭解,更多的來自於這篇電影的導演,也是夢工廠電影公司的創始人之一的埃德蒙多的回憶。

“說起成立電影公司的事情,完全是託了我們的演員薇拉的福。那天我的劇團剛剛演完了《古巴女郎》,大家正在後。臺換裝。劇院經理別克先生在和我閒聊的時候,無意中就提起了《安妮日記》。他對我說:‘埃德蒙多,你注意到在你們的最後一場裡那個給女主角牽著婚紗的小姑娘了嗎?她長得和《安妮日記》中的那個安妮很像呀。’

他這麼一說,我才真的發覺,我們的小薇拉長得還真的和安妮有點像。你知道,那個時候《安妮日記》正火熱,受歡迎的程度簡直就像是當年的《湯姆大伯的小屋》,於是我立刻就想到了,為什麼我不將它編成一齣戲劇呢?於是我就行動了起來,一個星期之後,舞臺劇版本的《安妮日記》就進行了彩排。

彩排當中,也是有幾個觀眾的,主要都是劇院裡的人,但是這一次除了劇院裡的那些人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