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0部分

打來的穿甲彈,但是在二十世紀初,主力艦的觀瞄系統還不過硬,炮戰距離仍然較為有限,而且嚴格的經費控制限制了戰列艦的排水量,在保證了主裝甲帶的厚度之後,就很難增強水平防護,只能把希望寄託在後期改進上。

“赫爾戈蘭”級造成的最大影響,在英國皇家海軍身上。

受經濟不景氣影響,英國國會在批准了“無畏”號戰列艦的建造計劃之後,僅批准建造一艘“柏羅勒豐”級戰列艦,以此可以節約大約一點五億英鎊的財政開支。在得知德意志第二帝國一口氣批准了四艘“赫爾戈蘭”級戰列艦的建造計劃,而且在一九零八年之前將建造十艘戰列艦之後,吝嗇的英國國會議員終於覺醒了,在一九零四年初,追加了兩艘“柏羅勒豐”級戰列艦,並且授權英國皇家海軍在一九零五年設計四艘主力艦,在一九零七年之前開工建造。這四艘戰艦,就是後來的三艘“聖文森特”級戰列艦,以及大名鼎鼎的“無敵”號戰列巡洋艦。

英國皇家海軍的原則很簡單,即主力艦的數量得為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兩倍。

問題是,這種政策能夠堅持下去嗎?

進入一九零五年,在第二批兩艘“赫爾戈蘭”級的經費到位之後,馮承乾著手規劃下一級戰列艦,以及帝國海軍第一中真正意義上的戰列巡洋艦的設計與建造工作,按部就班的執行著五年造艦計劃。

從根本上講,馮承乾並不打算建造戰列巡洋艦。

嚴格說來,戰列巡洋艦是英國皇家海軍為了維持全球海權的產物,其主要價值是在遠洋航線上擊敗敵國的重巡洋艦,保護戰略航線。顯然,德意志第二帝國沒有這樣的需求,因為帝國沒有多少需要保護的遠洋航線。再說了,就算有,在沒有奪得制海權之前,帝國海軍的巡洋艦也難以有所作為。由此可見,從戰略需求的角度出發,帝國海軍完全沒有必要建造比戰列艦還要昂貴的戰列巡洋艦。

問題是,戰列巡洋艦不僅僅可以在遠洋對付裝甲巡洋艦,還能在前沿偵察中發揮作用。

當時,建造戰列巡洋艦的主要支持者是負責管理海軍預算的威廉皇儲。

有趣的是,威廉皇儲並不清楚戰列巡洋艦的價值,只是覺得既然英國皇家海軍開始建造這種重火力的快速戰艦,為什麼帝國海軍不能建造?

皇儲堅持,馮承乾也就不好反對。

只是這樣一來,計劃在一九零六年建造的兩艘主力艦中,就只有一艘戰列艦,而且一九零七年的造艦計劃也要變更。

當然,這不是一九零五年最重要的事情。

四月份,馮承乾還在考慮如何向皇儲交差的時候,一封由提爾皮茨海軍中將從遠東發來的電報打破了他的寧靜生活。

積怨已久的日本與俄國終於幹上了。

第五十一章 中立

日本與俄國開戰,早在馮承乾的預料之中,只是來得稍微晚了一點。

一九零四年底,馮承乾還專門給提爾皮茨發了一封電報,讓他盯住日本海軍,在必要的時候為帝國搶佔利益。只是戰爭並沒爆發,似乎日本很有耐心,不急於在西伯利亞大鐵路通車之前向俄國開戰。

顯然,馮承乾的判斷是錯誤的。

還沒進入一九零五年,日俄關係就因為日本海軍聯合艦隊開始集結而驟然緊張。年底的時候,沙皇下令派遣黑海艦隊前往遠東,增強太平洋艦隊的實力,同時對日本施壓,讓日本老實一點。

只是,此舉產生了相反的效果。

主要是,俄國黑海艦隊的實力並不強大,沙皇下令的時候,兩艘主力艦都在維護,無法前往遠東,只能出動幾艘巡洋艦。更重要的是,俄國向遠東增派艦隊,讓日本認為俄國會在必要的時候發動戰爭。

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日本選擇了主動。

對俄國來說,這場戰爭來得十分突然。

四月七日,一艘英國輪船進入旅順港,日本開始撤僑。如此明顯的戰爭訊號,卻被俄國總督阿列克謝耶夫卻置若罔聞,根本沒有當一回事,俄國艦隊參謀長威特赫夫特甚至認為戰爭打不起來。

這個時候,離開戰也就只剩下幾個小時了。

當晚,俄軍在旅順慶祝艦隊司令施塔克夫人的命名日,毫無戒備,日軍的三支驅逐艦小隊偷襲進入旅順,用魚雷重創了俄軍三艘戰艦。直到天亮,俄軍發現港口附近被擊中的艦船殘骸,才明白戰爭爆發了。

四月八日,兩艘俄國戰艦在仁川港外遭遇日本艦隊,被迫自沉。

被日軍打了一個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