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在德皇看來,只要英國鐵了心要參戰,帝國陸軍是否借道比利時並不重要。
七月十一日,奧匈帝國皇帝約瑟夫-弗朗茨再次致電德皇,希望德皇能夠在處置塞爾維亞的問題上採取更加強硬的立場,並且表示,如果能夠得到德皇的支援,奧匈帝國將無條件的支援德意志第二帝國在此事件上採取的任何行動。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德皇還能保持中立嗎?
當天晚上,德皇再次召開御前會議。
雖然只隔了十多天,但是帝國大臣們的立場發生了重大轉變。
大概是受英國外長格雷的答覆影響,在這次會議上,主張和平的大臣少之又少,大部分大臣都認為有必要打上一場。
當然,話說的沒有這麼露骨。
很多大臣都認為,透過懲戒塞爾維亞,在巴爾幹地區打上一仗,能夠打擊俄國,有效遏止俄國的擴張野心。
這些人都認為,戰爭將侷限在巴爾幹半島地區,就像前幾次巴爾幹戰爭,只是規模有限的區域性戰爭,不會演化成歐洲大戰,更不可能對帝國構成生死存亡的威脅,即便打敗了也不會有什麼損失。
顯然,那些輕談戰爭的人,都把戰爭看得太簡單了。
對此,馮承乾的立場非常明確,即不打就不說,真要打的話,就要做好打一場世界大戰的準備。
不管馮承乾的建議是否對德皇產生了影響,帝國大臣的立場,直接決定了德皇的立場。
七月十二日,德皇回電奧皇,表示帝國將支援奧皇提出的所有合理要求,並且將協助奧匈帝國採取任何懲戒性行動。
當日,駐紮在德奧邊境地區的第九軍團就開始了動員行動。
得到德皇的許諾,奧匈帝國在薩拉熱窩事件上的立場變得愈發強硬。
只是,到這個時候,仍然有很多人認為,可以透過外交途徑化解危機,戰爭仍然可以避免。
這個時候,最積極的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國、也不是俄國與法國,而是英國。
從某種意義上講,薩拉熱窩事件與英國沒有多大關係,至少表面上如此。如果英國像其外長承諾的那樣,在歐陸政策上保持中立,那麼不管戰爭是否爆發,與英國都沒有直接的利害關係。
顯然,事實並非如此。
七月十五日,格雷照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