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安全措施,讓德艦的生存能力過了所有對手
在“俾斯麥”號上這些措施也發揮過重要作用在一九四一年的那場海戰中,“俾斯麥”號就是憑藉完善的損管措施,成功頂住了三艘“喬治五世”級的打擊,在捱了二十多枚十四英寸穿甲彈之後回到了威廉港如果是“喬治五世”級遭受同樣的打擊,恐怕早就沉沒了
可以說,“俾斯麥”級的生存能力非常突出
這一點,也體現在了其巨大的排水量上
要知道,在火力上“俾斯麥”級明顯弱於“南達科他”級,而防護與之相當,航則略高一些,但是其標準排水量比“南達科他”級多了四千多噸滿載排水量則多出了六千多噸雖然這裡面有前面提到的原因,即在馮承乾離開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時候,挖走了很多經驗豐富的艦船工程師,導致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艦船設計能力大為降低,使得在設計“俾斯麥”級的時候遇到了很多麻煩但是也與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的傳統,即高度重視戰艦的抗損能力有很大關係在“俾斯麥”級多出的這幾千噸排水量中,有很大一部分就用於提高戰艦的生存能力
由此可見,“俾斯麥”號發生大爆炸突然沉沒絕對是很不尋常的事情
追究原因的話,首先就得考慮美國海軍的十六英寸穿甲彈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各國都開始效仿德意志第二帝國,即根據交戰距離研製與裝備兩種不同的主力艦主炮炮彈在這方面美國海軍做得最為積極,而且也最先跟上了時代的步伐
大戰爆發前,美國海軍就裝備了兩種不同的十六英寸穿甲彈,即用於近戰的輕彈與用於遠戰的重彈在戰術使用上,輕彈適合用來攻擊敵艦的側舷,而重彈則主要用來打擊敵艦的水平裝甲
根據中國海軍利用繳獲的美艦做的測試,MK6型十六英寸艦炮在發射輕彈時,能在一萬五千米的距離上打穿四百二十毫米的表面滲碳裝甲鋼板,而且在採用了合適引信的情況下還能貫穿兩道水密艙壁
顯然,這個穿甲能力大大過了實戰需求
只是,並非所有的十六英寸輕型穿甲彈都能夠達到這樣的穿甲能力說白了,達到這個穿甲能力是一個小機率事件在中國海軍做的數百次測試中,只有一枚十六英寸輕彈達到了這個穿甲能力如果按照戰時的標準,即穿透機率為百分之五十的話,MK6型艦炮發射十六英寸輕彈的穿甲能力在三百七十毫米左右
顯然,發生在“俾斯麥”號上的就是一個小機率事件
當時,擊中“俾斯麥”號尾部右側的那枚十六英寸穿甲彈肯定打穿了三百二十毫米厚的主裝甲帶,隨後貫穿了兩道水密艙壁,最終擊穿了主炮彈藥庫的側面裝甲,然後在主炮彈藥庫內爆炸
從破壞情況來看,炮彈肯定是在存放發射藥的底層艙室內爆炸的
可以說,沒有任何一艘戰艦能夠承受得住這麼猛烈的打擊要知道,“俾斯麥”號的尾部主炮彈藥庫負責向兩座主炮炮塔供彈,存放的發射藥過了一百噸,而當時的剩餘量肯定在五十噸以上
五十噸炸藥突然爆炸,“俾斯麥”號不沉才是怪事
當然,“俾斯麥”號迅沉沒,也與其設計上的問題有關
在防護設計上,“俾斯麥”號極為重視縱向防護,艦體水線以下部位,由十二道與中軸並行的隔艙分割開來,形成了十三條水密區域問題是,其橫向防護設計就很不理想,僅分成了十三個主要隔艙要命的是,連線這些主要隔艙的水密門的設計也不夠合理,而且肯定存在質量問題
事實上,最主要的還是重
別忘了,“俾斯麥”級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建造的第一艘後條約型主力艦也就是說,其初始設計始於條約時代,因此其最初的設計排水量只有三萬五千噸,而建成時的標準排水量高達四萬一千噸
也就是說,“俾斯麥”級在建成的時候,比初始設計增中了百分之十二
問題是,“俾斯麥”級的艦體結構根本就沒有在後期設計中做太大的改動,畢竟這麼做的話會導致設計工作量成倍增長,從而使設計時間大幅度延長,而帝國海軍根本不可能等上幾年再建造快戰列艦
由此就導致了一個極為嚴重的問題,即“俾斯麥”級的儲備浮力嚴重偏低
在建成之後,這個問題就暴露了出來,即在試航的時候,如果達到滿載排水量,其幹舷高度比海軍的最低要求還低了一米多,造成艦面嚴重上浪,對四座主炮炮塔、特別是設定在水平甲板上的兩座炮塔的影響非常嚴重
按理說,應該為“俾